第三十八章 柳外明河河外烟(第2/3页)

茶渐酣,酒渐醒。

龚鼎孳忽然一笑说道:“你们两个既然是来谢我的,却空着手,这是什么道理?”

傅眉红了脸,“大人但有吩咐,在下无不从命。”

“听说你父亲为谢那魏一鳌,为他写了十二条屏?我也想要,成不成?”龚鼎孳的笑容有了些戏谑的意味。

傅眉的脸更红了,说道:“承蒙大人不弃,家父自当遵命。”

“我要你们兄弟两个写给我。”龚鼎孳笑着指点着傅眉和褚仁二人。

傅眉和褚仁相视一笑。

褚仁说道:“恭敬不如从命,那就请大人出下题目来吧!”

龚鼎孳和纪映钟也是相视一笑。

龚鼎孳问:“你说,让他们写个什么才好,须得要字数多的,要多过那十二条屏才行!”

此时,那鹦鹉竟然幽幽地叹息了一声,正是女子的声气,仿佛是顾横波就在身边。

伊人已逝,余韵流芳。

四人心下都是一阵黯然。

还是纪映钟打破了这沉寂,指着那鹦鹉,笑道:“就写一篇祢衡的《鹦鹉赋》,如何?”

“好!”龚鼎孳拍手附和。

傅眉一拱手:“在下自当从命。”

两张案,两幅纸,相对而置。

傅眉口中背诵,手中落笔,写得却是隶书。银钩铁画,力透纸背,写得并不快,但口中所背,却比笔下快了很多。褚仁和龚、纪二人一样,负手在旁边看着,但脑子却转得飞快,侧耳听着傅眉口中的一字一句,暗暗记诵下来。

六百余字的一篇赋,傅眉笔下尚未写完,口中已经背了四遍。笔下所写和口中所诵完全不同,一心二用,却丝毫不乱,龚、纪二人连连颌首,眼中也流露出赞叹之意。

褚仁见傅眉已经写到最后一段:“何今日之两绝,若胡越之异区。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躇。想昆仑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便略一沉思,提起笔来,落笔如飞,那大草,便如春草一般,在纸上肆意蔓生开来。

“恃隆恩于既往,庶弥久而不渝。”傅眉写下《鹦鹉赋》这最后一句,缓缓收了笔,长出了一口气。却见对面褚仁也写下了最后一笔,却是一声轻啸,将笔掷在地上。

两幅字,一隶一草,一庄一谐,一沉稳,一狂放,竟是难分高下。

纪映钟突然猛地一拍桌案,指着褚仁说道:“上次那副李梦阳,也是你写的,对不对?芝麓,你上了他们的当了!”说罢放声大笑。

龚鼎孳反复细看了褚仁的字,恍然大悟,笑道:“你们两个小子,骗得我好苦,连横波也被你们瞒过了。”

褚仁被人当面拆穿,汗登时便下来了,“小子无状,请大人恕罪。”说着,便要撩衣跪倒请罪,却被龚鼎孳一把扶起。

纪映钟笑道:“你小小年纪,便有这等造诣,假以时日,又是一代草书大家。”

褚仁被他夸得红了脸,刚要自谦几句。

正这时,有一个庄户拿了个单子,走了过来,“大人,这批送过去的鸡鸭,内府已经验收,这是回执,请过目。

龚鼎孳伸手接过,看也不看便揣在怀中,挥挥手让下他去了。

褚仁听那人说话是晋省口音,有些奇怪,“这人是山西人吗?”

纪映钟一笑,“非但这个人,这里两千多个庄户,都是大明初年从山西迁来的,路旁那些槐树,也是他们从家乡带来插枝成活的。就是这乡音,三百年来,也未曾变改。”

龚鼎孳感慨道:“由明至清,朝廷上唯一不变的衙门,只怕便是这蕃育署了。地还是大明的那块地,人还是大明的那批人,就连这官文制式,交割流程也一字未改,只是这鸡鸭鹅的数量,却比大明鼎盛时少了很多……把我放在这里,倒正合了我的意思。闭上眼,不去想头上那根辫子,便可以自己骗自己,假装当得还是大明的官儿,未曾失路,也未曾失节……”

注:

[1]采育镇:属于大兴区,位于北京东南部。在辽开泰元年称为“采魏院”,明洪武元年称为“藩育署”。明初时曾从山西,山东等地大量移民来此,主要是山西移民。“山西多少县,大兴多少营。”的说法所指即为此事。这种移民以“营”作为编制,有七十二连营之称,不缴纳赋税,而是以定期向内府提供农副产品作为赋税,相当于皇室的农副产品特供基地。在明代,占据了内府供给的大部分比例,在清代重要度下降,而成为皇室“农家乐”的旅游景点。当地至今流传有“折槐枝”的说法,移民们从家乡带来槐枝,扦插成活,以寄托思乡之情。

[2]傅眉拜会龚、纪二人发生在康熙三年,应情节需要调整时间。

[3]顾横波死于康熙三年,因情节需要提前。

[4]青主、函可、古古、仲调、辟疆:青主是傅山的字,函可是明末清初著名僧人,古古是阎尔梅的号,阎与傅山也多有交往,仲调是陶汝鼎的字,这四个人都曾涉入反清复明的重案,相传都是龚鼎孳为他们开脱的,不过有些事件发生在这个时间点之后。辟疆是冒襄,有记载在顺治十三、十四年,纪和冒依然有一起从事反清活动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