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蟹黄汤包(第2/4页)

辽河三角洲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毗邻渤海,海中鱼虾蟹产量丰富,因为土地肥沃,陆上的产出同样丰厚,大米的品质在东北也是数一数二。

过了十一,北方的水稻到了收获期,甄珍打开车窗,阳光与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路两旁金黄麦浪随风起伏,仿佛绵延到天边的奢华地毯,有一种黄叫梵高黄,黄得热烈、璀璨。

怀里的宝库嗅了嗅空气中的味道,大眼热切,“这里有好吃的。”

小孩说对了,前方有美味在等着他们。

车一拐进村头第一家,孙大叔老两口听到车响立即从屋子里迎了出来。老孙是常来甄珍店里吃饭的一位顾客的大哥,帮忙给两人牵上线,在电话里已经初步商定了收购价,今天过来主要是亲眼看看大米的品质。

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脸膛黑红,脸上纵横交错的纹路因为笑容而舒展,从偏厦取了一袋样米出来,语气诚恳道:“这是去年的陈米,地里的稻子再晒两天,就能下地割了,你放心,小甄,这种珍珠米我们种了好几年,今年水稻结穗时天气好,米质保管比这袋还要好。”

小陈今天完全是司机角色,站在一旁笑而不语,把舞台留给甄珍。

甄珍抓了一撮米在手心观察,米质好,哪怕是放了一年的陈米,大米光泽度一点没受影响,颗粒饱满,晶莹透明,确实是黑土地上长出的像珍珠一样珍贵的食物。

甄珍很满意,“孙大叔,大米我挑不出毛病,因为是帮我朋友采购的,我没别的要求,水稻晒好,别掺沙子,价格就按照咱们商定的来。”

老孙承诺,“断财路的事,那是傻帽干的,我一定替你把好关。”他是村长,这两个年轻人采购的量大,还不像别的收粮的,使劲往下压价,不光自己家,村里别家都能跟着多挣一点,哪怕多收个几十上百,孩子一年的学杂费也出来了。

正聊着,大娘从热气腾腾的灶间出来,热情地招呼,“我都准备了,中午留家吃饭,没啥好东西,都是家跟前的吃食,吃好保证不了,保准能吃饱。”

甄珍不装假,笑着道:“您太谦虚了,闻这香味,肯定好吃,我不会客气的。”

节气还没走到霜降,农家小院的丝瓜、苦瓜藤子颜色浓绿,宝库抱着咕嘟从猪圈一直逛到鸡圈,看什么都稀罕,模样太可爱,孙大叔跟不要钱似的,给小孩摘了一大篮子丝瓜、苦瓜,还送了几个风干的丝瓜囊,“拿回去洗碗,老好用了。”

饭很快上桌。大叔儿子、女儿都参加工作了,老两口经济条件还不错,火炕上铺着干净的炕革,墙壁雪白,家具虽然陈旧,但都擦拭得干干净净。

偌大的炕桌摆了满满一大桌子菜,出门早,宝库肚子饿得咕咕叫,望着桌子上的饭菜直流口水。

农家菜量大实惠,地里现摘的秋豆角,跟土豆、茄子、排骨、大辣椒、洋柿子一起做了个大乱炖,盛了冒尖的一大盆。

现在早晚两头冷,植物经历低温,甜度上来,秋豆角有豆子味,茄子鲜甜,洋柿子也酸酸甜甜,跟排骨肉烩在一起,滋味绝了。做了一辈子饭的大娘,懂得用最朴实的食物,炖一盆最美味的菜。

泡了菜汤在米饭上,宝库跟咕嘟两个光吃大乱炖就把肚子撑圆了。吃饱了直接在热乎乎的炕上摊平了。

“好舒服(喵喵)。”两小只憨憨傻傻的样子把大妈和大叔逗得喷饭。

时间充足,大人们吃得慢,辽河三角洲水质好,河里的鲜鲤鱼没有土腥味,大娘先用油把鱼煎香,用自己酿的大酱焖,是最简单的农家炖鱼,甄珍吃了口,觉得一点不比自己做的味道差。

小河虾炒韭菜、丝瓜炒鸡蛋、冒油的咸鸭蛋对半切。

大叔给甄珍和小陈一人分了一只河蟹,“今天潮水晚,市场没有新鲜的海蟹,我让你大娘蒸了河蟹。我们当地人都不怎么吃这玩意,我倒觉得味道不错,你们尝尝。”

黄、渤海盛产梭子蟹,饮食习惯慢慢养成,当地人确实不怎么习惯吃河蟹。

金秋起,蟹脚痒,农历九月的河蟹顶盖肥,膏似凝脂,蟹黄饱满,蟹肉细腻鲜美,清蒸辽河蟹,依然能把人吃醉。

桌上还有一道当地菜肴勾起甄珍的兴趣,蒲笋干烧肉。

蒲笋是湿地的特产,春天吃嫩蒲笋炒肉片,吃不完的铺在苇席子上晒上一天,干笋有韧劲,拿来烧肉,两者是绝配。

小陈抬头见甄珍眼珠转了转,勾唇笑了,某姑娘又看上人家的好东西了。

果然下一秒就听甄珍声音和煦地开口,“大叔,你们这的河蟹多吗?”

“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河蟹卖不上价,没人专门养这个,稻子地里的,还有河里的都是自然繁殖的。”

“您村里有没有人开货车?我想收购一批。”河蟹存活时间长,清蒸的可能大部分顾客不认,但加工成另外的食物,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