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密奏表心玉螭虎,走投无路莽应龙(下)(第3/4页)

小声给其他人说,这确实是内谁谁谁家的谁谁谁。

也是咱们贫苦出身的人啊,不会骗咱们的。

但其他人还带着犹豫呢,那些山歌手们唱完了便一挥手。

也是他们安南、东吁之前的俘虏,扛着一桶桶的大米饭就上来了。

“明国老爷说了,敞开了吃!管够!”

哎哟~卧槽!这话一出口,顿时这些个军卒们眼珠子都红了。

这打了半天谁都饿了啊,如今这会儿什么老爷不老爷的。

爹亲娘亲,没这肚子咕咕叫之下的大米饭更亲啊!

几个人扒拉着破碗,三两下的便要扑上去抢饭。

“砰~!”

响起的枪声让他们瞬间冷静了下来,那几个山歌手则是看着被震慑的他们满意的道。

“都别抢!排队来,年纪大的在前面!”

哦~让排队啊,那些不知道怎么排队的迷糊蹬蹬的跟在人家身后。

好在有之前的俘虏们在维护秩序,所以陆陆续续的也都打好了饭。

若是说最初这些个俘虏们对山歌手的话还将信将疑,现在至少信了七分。

人家没理由拿这白米骗他们供出哪些是老爷啊,如果说他们要拿老爷们换好处。

只需要喊出只要是头人、老爷站出来就能活命,那这些老爷头人们马上站出来了。

如此做派,必然是要便宜他们、收拾那些老爷头人哪!

于是乎,吃完了饭这些俘虏便开始大面积的供出隐藏在他们中间的头人、老爷。

顿时那万余藏身在俘虏中的头人、军伍官长,直接被这些俘虏卖了出来。

倒是听着山歌的小公爷笑了笑,后世人很多不愿意接受古曲里面某些太过直接的表述。

比如《诗经》里面的《郑风》,那句“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子都是美男子、良人的代称,而这“且”字在此处则是取其形象寓意。

唔……就是胯下一物,若是说上来意思就是:不见美男子,只见一沙雕。

但后来大家们不太愿意去如此解读,主要是觉着这太过粗俗了。

甚至有些更加露骨、更加粗俗的,夫子也没有收录到《诗经》中去。

大家们想保留着“雅”,不肯载俗。

可极为实际的问题是,在识字率、文字记载都极为困难的古代人们总有交流的需要。

后世咱们可以微信、陌陌摇一摇,古时候咋办?!

而且很多时候车马驿还不发达,普通人更加用不上。

那交流咋办?!

对歌、诗经中的歌,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若是再翻回现代,即便是在张小公爷的那个时代里。

你去寻原始的陕甘信天游、豫南梆子,甚至滇南、桂西民歌、山歌。

去寻找那些被传承着的民俗传统山歌,你很快就会发现:都直白的不行。

但请不要笑话,因为在那会儿民间所传承的民歌很大一个功用就是:求偶。

他们这么唱,就相当于您今儿微信上挂个“哥哥鸟儿18cm,敢问何方姑娘可堪一战?!”

然后那边的妹子挂了个简介,“姐姐胸怀有G,且问谁家小子能入姐怀?!”

这其实就差不多一个意思。

那会儿村寨毕竟相隔可不近,互相之间远远的遇到了也怕对面是玩仙人跳的。

所以得先对对歌儿,互相透个底儿。

合适了再往下对,远远的见上一面儿、留个名姓地址。

对上眼了,再有下一步。

所以和那些文化人的阳春白雪、和祭祀的宏大壮美相对而言,百姓们唱的则是更加朴实直白。

而张小公爷如今则是亲自见识到了这种朴实直白,他们基本就没啥废话。

上来就把想说的直接编成了歌儿,然后大声的给唱出来。

因为自己本身也出身贫苦,他们唱出来顿时让贫困出身的军卒们感同身受。

这就极大的起到了宣传的效果,这倒是张小公爷意想不到的。

被甄别出来的头人、老爷们面若死灰,安南倒还好些。

毕竟他们的那位圣宗还是做了些许事情的,比如大力提倡儒家教育。

然后打击安南原本的大族,所以他们的头人倒是不多。

东吁这边就不一样了,他们还是有不少头人。

这些人和他们的亲兵平日里,也没少拿普通军卒们做牛做马不当人看。

所以这会儿被卖的时候,军卒们完全没啥心理负担。

明国的老爷们说了,这些头人这辈子都回不到安南、东吁了。

还保证会送他们回安南、东吁去,把这些将校头人们的家族连根拔起。

这立马引来了一阵的欢呼!

当然,为了避免他们胡思乱想这些军卒们也开始投入劳作。

名义上是“为入侵大明赎罪”,张小公爷还让通译们告诉这些军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