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你怕自己看不懂?(第2/4页)

坐回座位的夏建筑师,盯着屏幕上铁灰色钢铁交错的桥身,心里已经开始准备。

会场终于恢复了该有的气氛。

律风拿过激光笔,没有任何开场白,直接说起了他所了解的南海隧道概况。

“项目一共三条线路方案,我出于环境保护、工程施工难易程度、以及综合了参考数据之后,选择了澎洲群岛架桥方案。”

说着,屏幕上气势如虹的铁灰色大桥消失,出现的是水运航运版海事地图。

海南省与宝岛之间,清晰标注了往来码头、机场。

由律风画出的虚线,将图上蔚蓝的海洋,分成了无数区域。

他说:“正如大家所见,从立安港到澎洲群岛,再经南海海峡,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水运航运不受桥梁施工影响,并且建设起最近的高铁通道。”

南海隧道规划的是一座高铁、公路两用通道。

桥梁占据了三分之二的部分,分列在大陆与宝岛两段,宛如陆地伸出的双手,穿过海洋交握在一起。

律风设计的跨海大桥,完美依照南海的地质数据,选取了稳固的桥座点位,避开了海底断裂层,使得整座桥梁蜿蜒曲折。

坐在现场的人,以为只需要听一听律风的设计思路,欣赏一下威严的大桥。

可他们听完了桥梁选址的基础信息之后,律风便说道:“跨海大桥途径澎洲群岛,属于风口区域,台风频繁、浪潮汹涌,桥座选址将会受到极大的波流力侵扰。所以,这一段的桥座数量较多,为了节约成本,我采用了减少浪阻的镂空六方三角设计,选取了建设集团新型碳钢材料,可以在最短的施工时间内,完成最坚固的桥梁建设。”

他不是在说设计,更不是在说规划。

而是连这座桥梁铁灰色的用材都给考虑到了!

律风将跨海桥梁横列在宽敞的屏幕上,白底黑线的勾勒,足够参会人员看清这座桥梁的全部设计。

“澎洲群岛选址区域下方存在大量浅滩,斜拉的航道桥越过中部深水宽阔区域,落位在四米深海床之上。桩基结构以混凝土浇灌,直接延伸至岩土层,保证桥身稳固。”

他平静的声音,讲述着一桩旷世工程,仿佛它们按照计划入海打桩,就能轻而易举拔地而起。

律风言语之中的信心,源自他和建设集团合作的乌雀山大桥。

那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建设者,能够超乎想象地实现他的全部设计。

他相信,建设跨海大桥的工程集团,与他合作的团队相比,绝不会逊色分毫。

因为,这是中国的队伍,建设中国的桥梁。

无论它是盘旋山巅,还是跨越海洋,一线施工人员总能以高水准的控制能力,突破精度的极限,震撼关注它的每一双眼睛。

会场的聆听,变成了教学般的记录。

不少年长的建筑师,都在律风讲述的设计方向里露出困惑的表情,落笔标注不明白的专有名词。

太多他们没有听说过的应用理论,出现在律风的设计之中。

如果不是律风附上了详尽的备注,他们必定会怀疑自己听错了发音。

他甚至在抗震防灾方面,完成了多灾害耦合灾变方向的分析。

这么完备的讲解,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桥梁设计。

这可能是会议室里的工程师们,听过最为复杂的设计阐述。

瞿飞盯着遍布专业数据的ppt,只觉得眼睛和脑袋一样疼。

“师父,律风说的这些都哪儿学来的啊?”他声音低,根本不敢大声好奇。

翁承先瞥他一眼,勾起得意的笑,“哪儿?当然是乌雀山大桥。你以为地震带的大桥,那么好设计,那么好建?那可是凝聚了全国顶尖研究成果的作品!”

被师父鄙视了,瞿飞一点儿也不害臊。

桥梁设计就像立鸡蛋,有了第一个砸破蛋壳反向思维的创作,后来者怎么看都想象不到其中的不容易。

现在,他亲自感受到了。

律风依照单纯的数据,想设计的不仅仅是南海桥梁的一个雏形,而是一套完整的建设方案。

这个两只手、一双眼的设计师,真的可以变幻出超乎想象的万种神奇,从一张张设计图里,讲述建造这座跨海大桥的可能性。

复杂深奥的桥梁研究实验数据,占据了讲解的大部分时间。

当整个会场变得沉闷,屏幕再次被铁灰色占据。

刚才没能仔细欣赏的钢结构桥身,清晰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它拥有坚硬的三角结构,又有蜂巢般稳固的六边形。

六方三角的支撑设计,叫他们无比熟悉,好像在什么地方经常见到。

偏偏想不起来。

律风给出的图像一掠而过,又回到了复杂的数据之中。

他还未详细讲述这段结构的受力分析,忽然,一位年龄较大的建筑师,出声问道:“你这个六边三角图形,是哪里来的灵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