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开学(第4/5页)

“这教科书,是教育部那边统一负责的。不止咱们学校,其他的学校也一样。”孟西洲解释,“现在这印刷技术就这样,等过几年吧,会好一些的。”

风知意微微点头,“那一年级就两门课是不是太少了?七八岁的小孩子,学习接受能力不差了。最起码也该有自然、美术、音乐、思想品德之类的科普认知课吧?”

“这就是现在全国各中小学恢复上课的困难之处。”孟西洲轻叹,“毕竟这教育断链了好几年,国民的思想理念也混乱了好几年,要捋顺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会是个长期的、艰峻的大工程。”

这个风知意也知道,她提供的那套教育系统和理念,教育局虽然高度赞可和接受,但现在民众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思想认知上,都没法适应和跟上。

就像眼下的这改革开放一样,得一点一点地,从简单到复杂,慢慢来。

毕竟现在至少有一大半的国民,尤其是生产大队的,都觉得读书无用,比较看中种地。更别说让女孩子读书了,那就是浪费钱的事,没有几个家庭会认可。

思及此,风知意问,“那现在报名的人有多少?”

“这个还不清楚,报名十天前就开始了,今天是理论上的最后一天,明天去学校看看数据就知道了。”因为情况实在不太乐观,所以孟西洲有点怕他媳妇儿有种被泼凉水的感觉,“不过人数应该远远达不到预期,你要有心理准备。”

他媳妇儿这么尽心尽力地为这一方的孩子提供了这么好的教育条件,可这附近一带的家庭对教育的认知和觉悟都不高,对让家里的孩子上学都没有积极性,觉得一是要费钱,二是耽误上工,很抗拒。

“还有你提倡的军事化管理,现在恐怕还不能实施。毕竟好多家庭还盼着孩子一放学就赶紧回家帮忙干活挣工分呢!等过几年吧,过几年义务教育的政策下来,上面强制所有的青少年都必须接受教育。到那个时候,情况会好很多。”

毕竟国家这才刚从混乱中挣脱出来不久,很多事情都还没有稳定、很多政策也还没有实施,国民的思想和认知是迷茫的、混乱的、陈旧的。等过几年,读书的好处渐渐显露出来了,广大民众才会看重孩子的学习教育。

“所以,学校这方面,我们前几年,可能会一直亏本。”孟西洲知道他媳妇儿建学校的初衷也不是为了赚钱,所以就算亏本,他也愿意帮着一直承担着。

“我知道。”风知意微微点头,沉吟了一下,“那明天我送孩子去学校,顺便去看看情况。”

“嗯,我也去,顺便送点粮食去。”孟西洲说完这话,见他媳妇儿疑惑,解释,“孩子们图新鲜,想吃学校里的食堂,说以后上学中午就不回来吃饭,打算跟那些地方远的学生一样,拿粮食去学校食堂兑换饭票菜票。”

说到这里,孟西洲好笑地笃定,“他们估计吃不了几天就会受不了的,外面那种没有多少油水的大锅饭菜,哪有你每天精心给他们准备的营养好吃?他们也就凑个热闹好玩,坚持不了几天的。”

即便如此,风知意还是担心孩子凑热闹的这几天吃不好,第二天早上送孩子们去上学之前,给他们准备了些吃食放在书包里。

其实他们家离学校很近,孩子们骑着那小车,也不过才十来分钟。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建设学校的时候,孟西洲还特意让工人修了一条从基地到学校的路,修得又宽敞又平坦。

还因为这边都是连绵起伏的大山,为了安全着想,路几乎修的是直线,能让基地门口的守卫,用望远镜可以一眼看得到学校门口。

三个孩子第一天上学很兴致勃勃,毕竟平时在基地,除了自家兄弟,也就曹强一个玩伴。现在一下子多了那么多同龄人,几个人都兴奋得不行。

给孩子们兑换好饭票菜票交给他们,然后把孩子们送去教室安顿好,风知意看学校里的人数确实少之又少,就去看了下学生状况。

她这学校,最初的规模是幼儿院区小中大三个年级,每个年级3个班,每个班级可以容纳30个孩子;小学是一到五年级,每个年级10个班,每班可以容纳60个学生;初中和高中一样,三个年级,每个年级10班,每班可以容纳60个学生。

再加上教师和学校里的职工,她这个学校最初的规模是可以容纳上万人的大学校。而且,还预留了很多扩建的余地。

可她去校长办公室看了下统计状况,幼儿园报名的才26人;小学最多,有800多个;初中500多个;高中才100出头。

而且,竟然有一大半都是外地看了中央广告特意慕名来求学的,家里都是高官或高级知识分子。其他的,都是一些县城工人家庭的子女。离学校最近也最方便上学的农民子女,居然还不到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