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姓氏(第2/2页)

物美而实用,法邈细细打量奏折的工艺,看一眼就能明白……事情就这么简单,可谁又能想到硬木片、素绢还能制成这种实用的东西?

奏折中除了田信对刘备的陈述外,还有相关蛮夷制度的改进政策。

第一是以军功册封积极效力的蛮夷酋首为封君;功勋略逊一筹者,封为士。封君赐姓赐氏,士赐氏,在姓氏、名称方面与大汉靠拢,方便今后同化。

封君为一部、乡邑之长,士有上士、中士、公士之分,为村落头人。

第二是荆蛮、五溪蛮、百越之民愿编户造册缴纳税租的,则受汉律保护,称之为汉土之民;其中愿意服徭役的,则与汉一视同仁,能有被推举为孝廉、方正的资格。

第三是凡为汉军出力,征战过的土民及后裔,允许自取姓氏,子嗣血裔称之为汉僮。州郡于土民中募兵时,优先选拔汉僮。

退役的汉僮,另造户帖,名列汉籍。

尤其是第三条,哪怕你外祖父的外祖父是汉僮,那你也是汉僮,有资格拥有自己的姓氏。

你想用什么姓氏都可以,为了纪念老家山上的杉树,你可以弄个上杉氏……或木氏、林氏,或大林、小林什么的。

等过个百年左右,官吏们誊抄户籍档案时嫌麻烦,会帮你简化的。

不管怎们弄,必须要让蛮夷之民拥有姓氏文化,拥有姓氏承载的荣耀感……而姓氏来源于为汉军效力,即荣耀与汉一体。

有姓氏的封君、士族、汉僮群体占据主要资源,自然能不断繁衍、扩大;原有的土民群体被挤压,会渐渐消亡。

也不能说消融,应该是通过结婚的方式,被这个有姓氏的群体兼并、融合。

最少七八代人,南方就没土人了,就剩下拥有姓氏的封君、士族、汉僮。

有姓氏,可能学汉字,也要说蹩脚、走音严重的汉话。

同化,就这么从姓氏、血脉传承两个方向贯彻、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