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新规(第2/2页)

罗伏龙的名字是他偶然在军报中发现的。

洪承畴在这次平息川军叛乱的奏报中处处暗示自己的忠心才智,表示自己并未动用大兵剿杀,而是以朝廷大义的名分感化了叛乱的六千将士,使众将士迷途知返、重回其麾下节制。

杨嗣昌自然是对洪承畴这番自我吹嘘之举嗤之以鼻孔了。

因为通过洪承畴在奏报后面对知县罗伏龙的夸赞中,杨嗣昌判断此事绝对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平叛的细节已经很难再去考究,但也绝不是洪承畴表述的那般轻松自如,而这个樊城知县罗伏龙在其中肯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着在重大场合要给皇帝留下好印象的原则,杨嗣昌大胆地举荐了罗伏龙。

他虽然不了解这个年轻知县为官的政绩如何,但是能在数千人的官军哗变中起到重大作用,那至少证明这个人的能力应该是相当出众。

至于他为何到现在没有得到升迁,那肯定就是朝中无人呗。对于这种既有能力又无靠山的正牌进士,若有重臣伸出援手拉他一把,那将来他肯定会感激一辈子。

只要将来此人能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那自己既能落下一个慧眼识人、为国选官的好名声,又能在朝中多一个奥援。

“哦?既是文臣,又能立下军功,那想必应是可用之才。待会后吏部调阅其档案,只要历年考评合格,那便给与其相应拔擢!杨卿能见微知著,勤勉公事之余尚能为国取材,此等用心任事之操守值得众卿效仿之!”

朱由检对杨嗣昌这番举动极为赞赏。

既然能立下军功在前,又有洪承畴为其背书在后,至少证明此人有可取之处。

要知道依据当时洪承畴做掌握的权势来说,若不是立下了大功,他自是不会为一个小小的知县说话的。

至于其为官是否真有水平,只要派遣锦衣卫前去查访一番,在于吏部每年的考功对比一下,很快就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职位就更好安排了,扬州、淮安等四府的佐贰官就是最合适的位置,若其真有才能,自会于任上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