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第2/2页)

因为她母亲长期刺绣坏了眼睛,不能再刺绣了。

这回更是要让她嫁给一个打死老婆的恶棍,换取二十两银子的聘礼。

她母亲因此拼了性命不要要告官,最后,自动下堂,给小妾腾位置,换取了这位余姑娘上京投靠太学。

她是到了京都,知道了招收女官的消息,马上就投考了。

她倒是没有一辈子不成婚做女官的要求,她希望能够强大起来,保护她的母亲,让她母亲安居乐月,含饴弄孙。

她还希望能够暴露她父亲宠妾灭妻,忘恩负义。

因为她外公是父亲的恩师,他父亲的私塾原本是外公所有。

结果,外公仙逝不到三年,她父亲就反噬,休妻下堂。

她母亲还不准她宣扬她父亲之恶,说如此会毁掉她自己的名声与一辈子。

元春与黛玉同时为难了。

头一个姑娘没有当家做主的独立意识,然而她身心平和,家庭幸福。

只要有人引导,未必不能觉醒,为女子崛起做贡献。

且她能够要求读书,走出山村,也是莫大的勇气。

她的思想是千百年来的习俗形成,也不能责怪。

后一个姑娘思想激进,有主见,只是心怀怨怼不平,就怕这种怨怼会影响她的心性,不能对人对事做出正确的判断。

黛玉也道:“这位考生心怀仇恨?”

元春却道:“但是,你看见没,她没有说终身为女官,她说要保护母亲,让母亲含饴弄孙,安享晚年,这说明她心中有爱,渴望幸福。”

黛玉笑道:“她母亲不许她宣扬父亲侄忘恩负义,她却把父亲之恶送到太后娘娘面前,她父亲前途堪忧啊。”

元春颔首:“这位秀才的确不宜为官,不能善待恩师之女,不能善待有恩的原配,能奢望他善待百姓?一个小妾都能左右他的思想,绝不会成为一个为民做主的清官。这份试卷的内容不要外传,这个朝代必定仁孝治国,传出去,对她作为女官也有妨碍。”

至于那位父亲,元春懒得管了,这样的心胸眼界,不可能走得很远。

黛玉挑眉:“取这位余秀英?”

元春颔首:“做女官需要毅力与棱角,她母亲上京来了,也需要这五两银子的俸禄安家落户。那位罗姑娘去太学学习几年吧,她不是想写成一技之长,回乡兴办实业吗,到时候若是表现好,安排她去惠民署供职。她性格平和,做生意和气生财,这是她的长处。”

事后,元春召见了取中的三十位女官,给予鼓励。

然后,把她们交给范宫正进行短期培训,做女官经常要出入宫廷,宫廷礼仪需要修习,免得被人攻击,或者惹了不该惹的麻烦。

元春临时添加一个附加条件,陪读陪考之人,可以去南苑的各种做个应聘差事,南苑优选安排女官家眷。

惠民署有侍卫,有胡园林守卫,比住在外面安全,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这其实就是给余秀英开方便之门。

她自己是搏命之人,也喜欢敢于搏击之人。

余秀英与她母亲就是这种敢于搏命之人。

这一条之前并没有,江南来的富家千金女,家里在京都就有居所,有丫头老妈子,哪里需要差事。

农家来的考生,为了节约银钱,考生上京听从衙门安排,坐的是惠民署安排的车架,家人根本没人进京陪同。

这些年,太后贤名远播乡野,在百姓心中犹如救苦救难的菩萨。

太后娘娘兴办的惠民署,得到百姓信任,觉得把姑娘交给惠民署的女官,十分安全。

像是窦巧娘的兄长进京来了,他是来读书,最多给书局抄书赚钱,再不会去南苑做工。

南苑的先生多是义务教学,他去了没有入息。

京都许多闺秀不愿意出头做官,却愿意去南苑教授那些孤儿们读书,在太后面前耍好感。

陛下眼下尚未指婚,京都的贵女都有机会。

并非人人都如贾代善这般,不愿孙女进宫。

多数是贾母王氏这种,希望姑娘飞上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