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章 战前准备(第2/3页)

同时,李世民还派出使者,分别联系薛延陀的几个大部族的首领,施以分化之事。减缓薛延陀的团结,这样又能争取不少时间。

李世民预计,至少两年内,薛延陀是不会南下的。而对高句丽的战争,最多也就是两年。如果两年打不完,那基本上也是打不下去了。因为现在储备的战争物资,最多也就支撑两年,这还得加上今年秋收后,得到的粮草。

在用兵人数和战略的方面,李世民这个征战出身的将军,其军事思想,绝对是要远超隋炀帝的。

李世民动用的军队数量远少于隋炀帝杨广动用的,只动用了十万兵马。给地方留下了足够的镇守兵马,而且还在扬州留下侯君集,关中留下秦琼等绝对忠于自己的将领,授以密旨,一旦内部出现诸如世家叛乱的事情,他不用回师即可平叛。他还把李牧招回来辅政,加了一层双保险。

没有像好大喜功的杨广一样,触动全国之力。给百姓造成的负担远小于隋炀帝杨广造成的,所以隋炀帝征高句丽时出现百姓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出征的事情,这次没有发生,反而因为大唐万胜的自豪感,青壮纷纷踊跃参加募兵。

主动和被动,区别就是士气。战争就是这样,士气是胜败的关键因素。

为了这次战争,李世民也不惜豁出去血本了。内务府创建两年所积攒下来的一百多万贯,他拿出了一百万贯整,其中的一半,用来犒赏三军,而另一半,则是用来疯狂地制造军械。

讲武堂的一期生,也已经毕业,被李世民安排在了中军,唯有实战,才能真正磨练出人才,李世民是将军出身,怎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另一边,李牧也传信扬州,让顾思之安排一半的运力,即可奔赴莱州,负责运兵。同时,他也让顾思之给倭国送信,命一休带领李重义在倭国训练的军队,即刻发兵新罗,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一定要在新罗抢下一个港口来。

计划没有变化快,战争来得如此猝不及防,所有计划都要为之改变。海贸的事情,虽然也很重要,但也要往后排了。毕竟如果没有李牧坐镇,海贸也没法进行。

李世民一声令下,整个国家机器都运转了起来。

……

从下令到整军开拔,一共只用了一个月。三月底,张亮大军抵达太原,李世民移驾洛阳,正式任命太子监国。代尚书令李牧辅政,特留房玄龄统百官,并任命李大亮为左卫大将军代替程咬金,戍守京畿之地。

李大亮终于如愿以偿,从工部尚书的职位上退了下来,重新领兵了。李世民这一手安排,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大亮擅长练兵守城,曾作为县令时,靠一城老幼抵挡突厥骑兵,竟奇迹般地守住了。有他在,即便是李孝恭那边失利,也能凭借长安城和京畿的留守屯卫,守住国都。

除了这几个重要人物外,当年秦王府出身的所有谋士及武将,都随军出征了。

李牧的代尚书令之职务,也在李世民离开的时候,正式生效了。

……

朝议。

太子监国,按制可在两仪殿升座。但李承乾为了表示对李世民的尊敬,改在了东宫见百官。大量官员随军出征了,朝堂一下子空了大半,在太极殿也显得空旷,在东宫反而更加合适。

李世民移驾之前,特命所有三品及以上官员家中长子出仕东宫,虽然名义上,这是一份恩荣,但实质上,却是留了一手人质。

这些人自然没有议政的权力,所以他们通通被留在崇文馆读书,每日跟孔颖达作伴,过得生不如死。

李承乾也有点生不如死,因为他又不得不面对魏征了。以前他总是觉得,李世民对魏征的惧怕有些过了。说到底不过是臣子而已,当郡王的,哪有害怕臣子的?

但真正面对魏征,李承乾发现这不是一个怕与不怕的问题。而是烦与不烦的问题,很多时候妥协并不是认同,而是‘求求你可别说了’。

可这事儿,是求就能求明白的么?他是太子,还不是皇帝。魏征是李世民的臣子,不是他的臣子。况且,魏征还是李牧的老丈人,东宫朝议的时候,李牧的座位就在李承乾的旁边,他实在是不好意思说什么。

他哪里知道,李牧听得也烦。现在他总算明白了,魏征为什么要把女儿嫁给他,不嫁的时候吧,李牧赶上心血来潮,还能跟魏征干一仗。现在他反而畏首畏尾,不敢跟魏征对着干了。

魏璎珞的性子,倒是不至于因为他和魏征争吵而跟他闹,但满朝文武都看着呢,俩人的翁婿之名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他什么事儿都跟魏征针尖对麦芒,传出去也不好看。

俩人都不出声,魏征喷得可爽了。每天朝议之前,他都得玩一把无限火力。就连李承乾的着装,他都要挑刺儿。东宫的属官们,几次听不下去想与之争执。但谁也不是他的对手,魏征一喷五,五个都哑火,后来大家请教房玄龄,才掌握了诀窍。无论他说啥,全都说对,全都同意,但是做不做就另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