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目的地(第2/3页)

李牧凝视这片区域良久,最后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什么。

他用的是英文,这个时代还没诞生英文,保准任何人都不认识,根本不用担心任何人能看得懂。

再往东,就是高句丽和百济了。作为李世民的眼中钉肉中刺,针对它的战略,怕是早就制定了很多个,李牧觉得自己犯不着再浪费脑细胞了。

周边的国家,基本上也就是这样了。李牧把目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大海,倭国传回来消息,山背大兄王在一休和李重义的帮助下,已经拿下了日本四岛中的两个,与苏我氏平分秋色,基本上算是对峙的局面,谁也奈何不了谁。当然,如果李牧想要拿下倭国,也非常容易,侯君集的两万大军在此,只要用船运五千人过去,天平就会被打破。

要知道,侯君集的部下,是大唐最精锐的两万人。拥有大唐军队最好的配置,他们面对的,是缺少铜铁,基本没有金属护具,锻造技术也还没发展起来的倭国的矮小武士,五千人登陆倭国,说是所向披靡一点也不为过,除非是中了埋伏,否则没有输的可能。但是李牧不想这么做,拿下倭国对他有什么好处?他又不可能生活在那里,还是维持现有的局面,让山背大兄王一直需要他,他才好继续压榨倭国的资源。否则一旦倭国再度‘一统’,这群忘恩负义的倭国人,难保不会起什么别样的心思。

再往下,李牧的嘴角微微翘了起来。

后世中国的第一大岛,现在上面几乎没有多少人烟。大部分的时间,是作为广州往返扬州的停靠港,用以补充淡水,或者躲避风浪。在隋唐之前,此地被称之为夷洲,有记载的中原与夷洲的来往,最早可追溯在春秋时期的越国,在越国的地图上,就有关于夷洲的标记,但是没有史料可查,而有史料记载的联系,则是三国时期的事情了。孙权曾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但并没有真正施行管理。

自隋开始,这里被称之为流求。

大业三年,隋炀帝以探访异俗的名义派羽骑尉朱宽前往流求。此时流求岛上,只有土著,无人识字,也不会讲汉话。由于语言不通,没法与当地土著沟通,只好捉了一名土著人回来交差。

次年,热衷于开疆拓土的隋炀帝再派朱宽去台湾,劝说土著首领归附隋朝。并找了一个南洋的昆仑奴做翻译,语言不通的问题是解决了,但表明来意之后却遭土著首领拒绝。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听说流求人不愿意归附,当然很生气,于是派武贲郎将陈稜和朝请大夫张镇周率东阳兵万余人跨海攻打流求。

流求土著哪是强大隋军的对手,当然是战败了。隋军一把火烧掉土著部落的房屋,俘虏数千人而返。

此时距离发生这件事,才不过二十余年而已。扬州城内,还能找到当年经历过这些事情的水手。据他们说,岛上的土著本就不多,隋军攻打流求时,杀了一部分,掳掠了一部分,除了逃进深山的,基本也没多少人了。偶尔停靠补给的时候,也看不到人烟的存在,对于没人的地方。通常会被判断成没有价值,更何况中原的统治者,也从来没有对这里进行过详细的踏查,至少李牧从能找到的文献记载中,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对于岛上地貌风土甚至面积的准确记录。

也许在大唐君臣心中,流求只是一个小岛呢。

这个地方,在此时此刻,由于各种阴差阳错,成了一个‘空白’的地方,不存在任何的政权,也就不存在任何的争议。李牧想要占据此地,也正是出于这种考量。

这个三点六万平方公里的大岛,作为一个基地是绰绰有余了。岛上丰富的资源,也足以支撑他的设想和规划。

……

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看完了地图,李牧在心里捋了一遍年后要做的事情。

倭国的情况已经稳定,李牧不会把李重义放在那边太久。下一次运银矿石回来的时候,他就要把李重义撤回来,派现在正在训练的水手过去接替他,吴郡朱氏出武将,李牧已经物色了几个上佳人选,他们将率领三千人,常驻在倭国,帮助山背大兄王维持局面。

同时,在济州岛也会有驻军营,用以和倭国之间的轮换,以及作为进攻半岛的桥头堡。下一次运输银矿石的船队返航的时候,会把建筑用的水泥和工匠等运输到济州岛上,三个月之内,军营必须得建完,这样才能不耽误李世民的计划。

而流求那边,李牧则不想动用‘官方势力’,卢夫人一直在抽剥继嗣堂的资源,李牧打算在年后,把第一批人先派过去,先修建一座临时的港口,再派人去搜寻岛上的矿产,看看能不能找到可供方便开采的石灰石矿和煤矿,毕竟以后要建设,需求量太大,如果都靠运输,即便能运得起,也一定会被发现。李牧倒不是怕李世民知道,他早晚会知道,只是在一切都准备好之前,他不想让李世民注意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