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章 薛延陀(第2/3页)

如果打,李世民根本不需要多费心思,李绩率领本部的两万人,就足以把薛延陀的十万人挑翻。李世民不怕打,怕的是牵扯精力。

无论是李孝恭也好,还是李绩也好,都是李世民预备着,准备用来打高句丽的人马。在李世民的眼中,也唯有高句丽,算是一个对手。如果此时跟薛延陀打,势必要分出至少两万人去与薛延陀交战,薛延陀的地盘又那么大,如果夷男想要拖,拖个一年半载实在是太容易了。如果明年要对高句丽用兵,少了这两万人,可能就左右了战事能否取胜。

李世民把对高句丽的战争,视为自己一生征战的最后一战也是最光荣的一战,他是不会让薛延陀,坏了来之不易的胜利的。

这是其一,还有一个问题,就算打败了薛延陀又怎样?大唐能得到什么利益呢?

薛延陀作为一个短时间内,靠接纳散兵游勇,战败部落‘膨胀’起来的国家,其人员成分非常复杂,大唐除非打算奴役这些人,否则即便战胜了薛延陀,也得不到什么,反而会增添无数的麻烦。

简单来说,薛延陀对大唐,就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李世民一直没有去申斥薛延陀,并非是怕了他,而是不想理会而已。在李世民的计划中,哪怕最终一定要对薛延陀动手,也要等打完高句丽之后,大军班师回朝的时候,顺道就把它给办了。兴师动众针对这样一个国家,不符合大唐的利益。

但是这样一个国家,却能用很低的成本来恶心你——李世民也是第一次当皇帝,实在是想不到有什么办法,能很低成本的解决了。

“如果李牧在,他肯定能想到办法吧……”李世民喃喃地念叨,忽然他有些惊醒,从什么时候开始,朕竟如此依仗李牧了?难道没有他,朕就办不成事情了么?

“高义。”李世民唤了一声,高公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李世民身后,躬身道:“陛下有何吩咐?”

“朕记得,去岁回纥使者曾来拜见朕,但是朕无暇,没有见他,是么?”

高公公回想了一下,道:“回陛下的话,是有这么一回事。当时万邦来朝,陛下分身乏术,故此一些小国的时辰,都是礼部接见的。”

“唔……”李世民想了想,道:“给岑文本飞鸽传书,让他替朕拟一道旨意,封回纥首领为小可汗,赐金印。”

高公公愣了一下,但什么也没说,按照吩咐去办了。

但若此时长孙无忌或者房玄龄在场,一定会劝谏李世民不要这样做。

草原上有草原上的规矩,弱小的部落,一定是要依附于强大的部落,才能生存,否则一定会开战。回纥虽然近些年势力壮大,但是他们的实力,仍然弱于薛延陀很多。草原上原本有两个王者,一个东突厥,一个西突厥,在东突厥内附,西突厥偏远的情况下,得到了东突厥大部分领地的薛延陀,已经成为了草原上新的王者。

李世民拉拢回纥,传达出的信号,会加剧薛延陀的反意。这样会让草原上的局势,更加的复杂。

高公公跟随李世民多年,奏折都不知道瞧过多少了,他能明白这些道理也不足为奇。但他毕竟是个阉人,很多事情没有他说话的份儿,而且他也琢磨,他能够想到的事情,李世民怎可能想不到呢?既然陛下执意要这么做,必定有他这么做的道理,照办就是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休养,阴贵妃已经能行动了,她看着李世民在院子里站得久了,担心他着凉,便让人给他送了一件大氅披着。李世民回头看到她,担心她受风寒,便回了屋里。

……

李牧面前有一副他自己手绘的大唐疆域图,是按照后世的地图比例画的。在这幅图上,薛延陀的疆域是要超过大唐的,但是实际意义并不大。在北方气候干冷的地方,是万里无人的,也不具备能生存的条件。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不能开发的现在,天寒地冻就代表着死亡。

不能放牧的地方,对游牧民族毫无意义。

大唐周边的国家,能够称之为威胁的,已经没有几个了。从南往北数,林邑已经覆灭,南诏也早已不复存在,吐蕃内乱之后,五年之内是恢复不了元气的,更不要说还有一个在大唐‘留学’,倾慕大唐郡主的吐蕃王子,李牧有信心,只要他和李世民都在,吐蕃与大唐开战的可能性不大了。

未来在毗邻的‘松洲’,设置一个都护府,让它与唐俭的蜀州都督府互为犄角,多多防备也就是了。李牧提笔在地图上做了一个只有他自己能看得懂的标记,目光继续往上移动。

吐谷浑跟大唐打了一仗,虽然还没有完全覆灭,但是已经成了丧家之犬不足为虑了。西域三十六国如今团结在了以高昌为核心的丝绸之路上,生意做得飞起,有共同利益的支撑下,他们势必要维护与大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