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七十年代知青(07)(第2/4页)

王母听了,伸手戳了戳闺女的额头,“你哟,是个鬼灵精。只要米家夫妻不来找麻烦,你们过年过节该花的钱还是要花,该去的还是要去。别让人家说闲话,知道不?”

两手油腻腻的,不好抱着亲妈撒娇,王萍身体侧过去,在王母身侧蹭蹭,撒娇的说道,“妈,我知道的,做儿媳该做的,我全部会做到位。不会让人说任何闲话。”

王母拍拍闺女,欣慰的笑了笑,“我闺女长大了,懂事了。”

“那是,我都结婚了,当然得懂事。”

王萍娇笑道。

母女俩在厨房忙活,也忙活的高兴。

客厅里,一群孩子也高兴,姑丈给她们一人送了一个苹果,但不许他们现在吃,说是让她们带回去再吃。

王父坐在一边,听着儿子给他报告,米家的小姑娘从乡下给闺女夫妻俩寄来了什么?

都是一些好东西,今天老二夫妻没来,去了医院给老二家的娘家老父守夜,下班直接过去的,给二儿媳娘家哥哥换班。

但是孩子们跟着来了这里。

几个孙子孙女欢欢喜喜的抱着大苹果。

王父看着老大夫妻那羡慕的样子,觉得好笑,还好没有嫉妒,要不然自己得削死他。

看着闺女,王父心情不错,要是有酒,一定会高兴的大喝一顿。

闺女有了好归宿,不用他与老妻再操心,这是天大的好事。

王家人高兴了,闺女(妹子)过得好。一顿晚饭,所有人都吃的尽兴。

腊肉的香味扑鼻,王父嚼着一块五花腊肉,香喷喷,怀念的说道,“年轻的时候,我也吃过几次腊肉。咱北方不兴做这个,我吃的也是以前的工友从南方带来的。

统共吃过三回,味道也非常不错。之后好多年,我还时常想起那腊肉的味道。咱北方很少能吃到腊肉,大部分人都没有吃过。

那味道虽好,但是跟媛丫头寄来的一比,还是差了很多。这滋味可真是赛神仙,还有一种果香味,解腻,但又香气怡人。媛丫头手艺真是不错。”

王父说完小缀一口酒,美滋滋的,别提多高兴,说是赛神仙也不为过。

“爸,你还吃过南方的腊肉啊?”王萍眨巴着大眼睛好奇的问道。

王父一听,挺直背,呵呵的笑了起来,“多稀罕啊,虽然咱北方不兴做这个,可当年,南方北方的人来来往往,什么货物没有,什么特产小吃吃不到啊?”

喝着小酒,说着过往。往昔的故人一一从眼前闪现。

一家人吃的高兴,聊的欢快。

……

六月底,夏日炎炎。

劳动了一天,下午五点左右,许媛媛他们下工,回家。

回到家附近,六位知青不进知青院,朝自留地而去。

三分水田,已经郁郁葱葱,禾苗长势良好,稻杆粗壮,田里还隐约能见到鱼儿跳跃,是一个多月前,许媛媛放进去的,不多,一共就一百多条小鱼儿。

六人每天早晚都要来看看,遇见野草就拔野草,水田里,野草拔的干干净净。

不远处走来几位老爷子,也站在水田边瞅,他们知道这是试验田,是小米同志买的什么新种子,特意做的试验田。

隔田相望,几位老爷子对着许媛媛他们问,“小米同志,这是稻种真的有些不一样?”

禾苗与他们见过的稻苗确实不一样,也许本地人看不出来,可眼前有两位老爷子曾经走遍了全国,南方北方都是有水稻的,只是北方水稻比较少。

他们也见过不同阶段的稻谷禾苗,相差蛮大的。

还有,闻闻,现在试验田的水稻就能闻到一股子香味。在场位出身书香世家的老爷子,早年家中有不少名贵花卉。

此时吸入鼻腔的香味,是他熟悉的香味,就如早年家中养护的蝴蝶兰开花时的花香味一模一样,只是现在的香味比较淡。

“是呀,是有些不一样,但愿那人没有骗我,是真的新种子。或者说是我们不知道的返古的稻种。”

许媛媛不怕人说她与坏分子来往,屯子里一般人可不敢找她麻烦,她战群狼的能力,早已传遍屯子里。

没有几个不开眼的能来找她麻烦。

屯子里的有些人还挺怕她的。敢举报她的人也得冒风险,还有他们这片除了远处的大队部,就是他们知青院与老爷子他们居住的院落。

其中一位老爷子用手摩擦着下巴,若有所思的说道,“可能真的是新种子?”

“但愿吧。”

每日两次的参观观察完毕,许媛媛他们各自回家。

说实话,这块实验田屯子里的任何人都不敢兴趣,本屯子包括周围的屯子都没有种植水稻。

不远处的兵团,也没有种植,他们种植小麦,黄豆,自己还会用新开垦的地种植一至两年的棉花,之后怎么基本上都是黄豆,小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