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两不相帮(第3/3页)

韩秀峰下意识问:“铸印?”

王千里连忙解释道:“既然新设了个衙门,就不能没官印。结果衙门虽叫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可恭亲王、桂良和文大人竟以说起来太绕口为由,奏请把‘通商’二字去掉,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印。”

韩秀峰愣了愣,突然笑道:“虽只去掉两个字,但这个衙门今后所管的事却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京里的文武百官都说,总理衙门今后将是我大清最紧要的衙门,毕竟朝廷今后的大多政令都绕不开洋人,好多事都得跟洋人商量着办,天津等地的官员甚至一见着洋人就尊称‘洋大人’,也不管见着的洋人究竟是何身份。”

韩秀峰沉吟道:“矫枉过正了。”

“谁说不是呢,”王千里轻叹口气,接着道:“这么下去,这个总理衙门不只是能跟军机处平起平坐,说不准真会压过军机处。”

“肃顺往军机处不断塞人,好不容易掌控了军机处,结果恭亲王、桂良和文祥另起炉灶,肃顺他们一定不会高兴。”庆贤带着几分幸灾乐祸地说。

“不高兴又能怎样,”韩秀峰摸着嘴角,苦笑道:“他们是没想到洋人竟如此‘好说话’,只要答应了洋人提出的那些条件,洋人真就退兵了。他们成了贪生怕死之辈,留守京城的那些王公大臣因为‘忍辱负重’成了大功臣。”

“恭亲王他们现如今是有恃无恐,谁要是不高兴,一句‘你有本事你来’,便能把肃顺等人的嘴堵上。”庆贤禁不住笑道。

王千里却笑不出来,小心翼翼地提醒道:“四爷,在京里的那些人看来,郑亲王、怡亲王和肃顺都是贪生怕死之辈。可在他们眼里,咱们又何尝不是!”

庆贤岂能听不出王千里的言外之意,下意识抬头道:“四爷,百龄兄这话有道理,您现如今已是加兵部侍郎衔的二品大员,再不早作打算,很难说将来会不会被人责难。”

见庆贤把话挑明了,王千里禁不住拱手道:“四爷,我知道您打算两不相帮,可两不相帮就是把两边全给得罪了。这些天肃顺大人差人捎来四封书信,文大人差人送来六封,您不能总不拆看。”

韩秀峰没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紧盯着他意味深长地问:“千里,有没有人给你写信?”

王千里被问住了,愣了好一会儿才一脸尴尬地说:“禀四爷,千里这些天也收到过几封,有行宫那边的,也有京城的。”

“那你打算往北走还是往京城走?”

“四爷,我哪儿也不去,我就跟着您!”

“千里,你跟我不一样,你大可不必如此。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觉得哪边更有前途就给人家回信。”

“四爷,在人家眼里我王千里算什么?之所以给我写信,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人家真正看重的是您!”

韩秀峰沉思了片刻,一边招呼二人下山,一边苦笑道:“二位,我跟两边的渊源你们最清楚不过,他们闹成这样,我帮谁都不合适。可要是两不相帮,将来真可能会像二位担心的那样,把两边都给得罪了。”

“所以说得早作打算!”

“我打算生病,回去就上告病折。”

“四爷……”

“别劝了,”韩秀峰回头看了看二人,笑道:“我韩秀峰以捐纳出身,能官居正二品,还有什么不满足的?现在皇上的处境又没之前那么凶险,正是我功成身退的好时候。再说我早就想家了。”

“四爷,皇上一定不会恩准的!”

“究竟会不会恩准,得把折子呈上去才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