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5章 我大宋也有官员不够用的时候(第3/4页)

杨文广的祖父杨业,就是死在如此困局之中。

曹玮的父亲曹彬,也差点死在了如此困局当中。

寇季也知道其中的危险。

“此事是种世衡主动请缨的。依照我最初的计划,是吞下了辽国三道以后,趁着大雪封路,慢慢的收拾上京道。

但种世衡觉得我的计划有些保守。

他觉得我们有能力有实力一举吞并辽国四道的疆土,那就没必要再花费时间去慢慢收拾。”

寇季对朱能坦言道。

朱能听完了这话以后,沉吟道:“我跟种世衡共事多年,他要是没把握,绝对不会提出这个建议。

你既然答应了,那就说明你也觉得种世衡此举的可行性很高。

即使如此,那我就没什么疑问了。”

寇季叮嘱道:“你们手里有充足的火器,所以多用火器作战,不要过于依赖个人勇武。”

朱能听到此话,苦笑着道:“你这是完全不给我们这些凭借着武艺吃饭的老家伙活路。”

寇季直言道:“武艺在战场上还是有些用处的,只是没有以前用处大而已。而且你身为大将军,应该用脑子打仗,而不是自己去冲锋陷阵。”

在寇季看来,身为一军主帅,一军主将,带头冲锋绝对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

不到万不得已,不应该这么做。

将士们冲锋战死了,再征调一批,立马能填补军中的空缺。

可是主帅、主将冲锋战死了,那一时半会儿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接替。

倒不是说谁的命比谁的命值钱。

而是就兵事上论,主帅、主将身上的责任更重,他们自然不能轻易的死去。

当然了,寇季也存着一点私心。

如今大宋将帅之才太少了,任何一个战死,对大宋而言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寇季觉得,似曹玮、狄青、种世衡等一类的名将,是可遇不可求的。

特别是狄青这种草根出身的名将,就更可遇不可求。

这一类的名将是天生的,没办法培养。

所以一旦折损,那就再也找不到接替的人了。

朱能不懂寇季的心思,他觉得为将领,不在战场上厮杀,那还算什么将领。

虽然他心里有自己的想法,但他还是牢牢的记住了寇季的话。

朱能深刻的明白,自己的见解归自己的见解,关键的时候还得听寇季的。

因为寇季不仅能让他保住命,还能让他打胜仗,立大功。

虽说寇季不会带兵,也不怎么懂得指挥打仗。

但是寇季这些年参与的战事很多,他提出的战术战略,几乎都是稳赢的。

反正直到目前为止,寇季参与的战事,貌似就没怎么输过。

人最怕的就是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是。

朱能出仕这些年,见过的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是的人太多了。

那些人上了战场以后,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是兵圣兵仙降世,上了战场以后,敌人就会如同被收割的麦子一样倒在他们眼前。

可事实上是,那些人还没有收割敌人,就先被敌人收割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能在战场上,很少装大、很少逞能。

该听话,该让贤的时候,他一点儿也不含糊。

就拿此前他们在大理的战事说。

在他和种世衡、狄青三人攻打腾冲府的时候。

种世衡最初的想法是,让朱能率领三万人去偷袭对方的大营。

可狄青主动请缨,说用几千人就能拿下对方的大营。

朱能没有仗着身份比狄青高,去压狄青。

也没有仗着身份去跟狄青抢功,反而将机会让给了狄青。

然后狄青打了一个漂亮的偷袭战。

朱能当时心里很清楚,换做是他的话,他绝对打不出那么漂亮的偷袭战。

所以他佩服狄青的本事,也很佩服狄青的天赋。

所以在寇季调遣狄青入河西,而将他放在后面守西宁州的时候,他一点儿怨言也没有。

寇季在给朱能分派了任务以后,吩咐人上了一桌酒席,为朱能接风洗尘。

在席间,寇季又跟朱能商量了一些细节。

一直到酒足饭饱以后,寇季并没有留下朱能住一夜,而是送朱能去找高处恭。

朱能也没有含糊,带着自己的人,策马离开了古北口。

因为朱能是沙场上的宿将,知道什么叫做兵贵神速。

几日后。

杨文广和刘亨将最后一批凶徒们被消灭的战报送到了寇季手里。

寇季在拿到了战报的那一刻,下达了兵出长城的命令。

古北口内。

数十铁骑一涌而出,奔向了四方,将寇季的命令传达了下去。

一时间,数十万禁军,外带六万多倭军、五万交趾兵,一起冲出了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