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2/2页)

整个茶馆奇异地安静下来,好似和外面的世界有了屏障,空气凝固在茶馆里面,内心前所未有的宁静。

…………

保康吃完最后一口面汤,吃完后满足地摸摸小肚子,洗手漱口,和师祖一起再念一遍经。

对着空空的面碗,骄傲:“师祖,面碗空了,保康肚子满了。”

师祖:“乖。”

保康气沉丹田,语气豪迈:“保康和师祖开始‘饭后百步走’。”

“乖。”

师祖留下面钱,站起来领着小徒孙给茶馆里的所有人一起行一个佛礼,转身。

老和尚从小方桌侧边缓步出茶馆,高条儿的身量,不瘦不胖,双肩平展,一手托着托钵,深青色的僧袍衣袂在脚踝上边波浪似的翻着。那种无关男女老少相貌年龄的潇洒俊逸,仿佛不沾染一点尘埃的样子,深深地震撼人的心灵。

小和尚乖巧地跟在“师祖”的后面,有板有眼地学着他“师祖”的气场,小胖脸板着,嘴角还不自觉地上翘,可爱得让人想要尖叫。

茶馆里的人也出来,来一个“饭后百步走”。

五台县,也就是五台山所在的县城,地方很大,人口七八千。地处五台山腹地、五台山寺庙群中,佛寺鳞次栉比、宝塔如林,当地人沾染佛门香火,大多有几分“佛性”:老实忠厚,勤劳俭仆,待人纯真善良,做事慢慢吞吞……

又因为五台山这个佛家中心带来的好处,家家户户的生产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农忙务农,农闲从匠,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匠艺人,刮面洗头,修锅补盆编筐,做什么活计的都有,

师祖说,“富不喜外,穷不嫌乡”是他们的性格特征。

当然,其他地方有的“重男轻女、族村自卫”等等特点,当地人也有。

保康第一次进县城,“古代的县城”,那就是后人歇后语中说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什么都稀奇得不得了。

前面有大动静传来,他和师祖随着人群移动,不一会儿就来到一个地方。

新上任的五台县令号召当地富户出资,在衙门大街的拐弯处建一座专门收养被丢弃女婴的慈幼院,正敲锣打鼓地热闹着。

保康的大眼睛闪闪亮,仰头看向师祖:“师祖,舞龙狮子。”

师祖瞧着这一切也欢喜:“等保康的功夫练好了,师祖就同意保康舞龙狮子。”

“保康一定好好练习。”保康一副志满意得的小样儿。

脑袋里畅想完自己“飞花摘叶、踏雪无痕”的英姿飒爽,伸手拉拉师祖的衣袖:“师祖,我们的托钵又‘沉’了。”

师祖低头一看,托钵不知不觉又“沉”了,小徒孙一只手就可以托住了。

微微笑:“保康且去。”

保康不知道他师祖就这一瞬间,就在心里转悠着他的下一步“练功计划”,乐颠颠地捧着托钵来到捐助箱子前面,打算将托钵里的金子银子铜钱都倒进去,奈何他个头太矮够不到……

一位身穿黑色马褂长袍,标准“绍兴师爷”笑容的中年人早就注意到这对老少和尚,见到小和尚举着托钵垫着脚的样子,登时笑出来。

“快乐大师,你好。”笑容那个亲近。

“周师爷好。”笑得那个欢喜。

刚刚其他人称呼一个“周师爷”,小大师不光听到还记住了,聪明!

他第一次进县城,周师爷就知道他的名号,真不愧是“绍兴师爷”!

两个人一时间都挺喜欢对方,就这么看对了眼。

周师爷哈哈笑:“我来帮快乐大师。”

“谢谢周师爷。”

“应该谢谢快乐大师的慈悲心肠。”

“谢谢快乐大师,也谢谢县令和周师爷接着快乐大师手上的‘沉’。”

周师爷一愣,随即笑得更欢畅:“县令老爷‘新官上任三把火’,保证烧得红红火火。”

顿了顿,“县令老爷说到了五台县五台山要吃素,还要问问快乐大师,五台县有哪些美味的素食?”

快乐小和尚·小保康,一听,立马如数家珍:“点心有‘砍三刀’,茶有金莲花,小吃有台蘑、莜面、核桃……”

说着说着,保康一脸梦幻。

周师爷哈哈笑着继续和快乐大师聊天,力求可以去菩萨顶蹭一顿素斋。

师祖看一眼年轻的县令,看一眼周师爷,眼睛微合,却也没有阻止。

其他跟着这对老少的人,眼看这位“真天子假县令”,还有装师爷的周培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