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停杯投箸不能食(第2/2页)

说到这个,参与了当年事情的副将们立刻活跃了起来,十几个男人一反往日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举动,唧唧喳喳的像是误入了鸡圈。白舒也没制止,只是伸直了腿靠在扶背上,看着他们兴奋的模样。

利没有加入这场兴奋地研讨,明明在这其中尽到了仅次于白舒的作用,他却一反常态的保持了沉默,只是用阴郁的眉眼看着白舒。这样的异常影响到了第一个人,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很快,兴奋地研讨平复了下去,所有人都在看着利。

便是神经粗壮如莽,也意识到了今日的不对劲儿。往日里利是最崇拜将军的那个,吹捧起将军来也从不吝惜自己的措辞,可今日这是怎么了?

“将军,”知晓自己此刻夺得了所有人的注意,但根本不在乎这件事的利看着白舒,“您为什么不把话说全了呢。”

“将军?”十几双眼睛又转移到了白舒的身上。

“我要去邯郸了,”白舒的视线环顾过所有人,从刚刚晋升的小将,到跟了他好几年的老将,“邯郸的信催的越发紧促,我决定去邯郸一趟,去见赵迁。”他并非是在协商,而是宣布自己的决定。

这一句话令在场所有人心生恐慌,年幼的或许不记得了,但他们也知道邯郸并非是边关之地,骤然失去了主心骨自是恐慌。而年长的记得十几年前,李牧将军和廉颇将军的离开,究竟是为了什么,自然更为忧心。

“那将军还会回来么?”

“也许隔日就会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说完这话白舒愣了一愣,总觉得好像也有谁曾经于他耳侧呢喃过这句话,可仔细想来却从未有人如此对他说过,那熟悉的感觉好似是他的错觉一般。

白舒看着这些年和他一并走到今日的副将们,并未敷衍他们:“坦白的说,事情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也并非没有责任。”他其实有很多机会避开今日的局面,可当年他不在乎,如今自然也不会感到后悔,“所以邯郸对我们起疑这件事,怨不得他们。”

他将责任承揽大半:“况且,我不是赵人。”这话他也曾与在场众人说过,但大多都是私下相处的时候,以至于他此刻说出这话时,在场所有副将们的第一反应,是扭头去看自己同僚的反应——然后视线对撞,才知原来对方也已知晓此事。

这让在场的人大大松了口气:“将军,不说你是不是赵人,就是您这些年的作为,除了您,我谁都不服。”有了第一个表态的,便有第二个,第三个。很快,除却沉默看着事态发展的利之外,所有的人都表示了自己的立场。

“别这么急着说话,”受到同僚谴责为何不表态目光的利冷笑一声,“让你们的好将军说完,等你们听他说完还能这么坚定——”他丝毫不遮掩对白舒的不满和怨气,甚至将自己的抵触都坦荡的展示了出来。

面对利的埋怨,被埋怨的那个只是摇头:“我此去邯郸,除却赵迁多次下令召见之外,还有一个目的。”白舒的笑容淡了淡,“我会把边关的权利全部交回,自此之后这边关如何,我不会再行置会了。”

这话一出,如平地投雷,在帐篷中炸出了惊呼的反对。白舒却很是平静的接受了所有的抗议和不满:“如今韩国被灭,赵国挡在了秦国东进的道路上,加之秦王政早些年曾在赵国为质受到的那些委屈和侮辱,下一个——就是赵。”

他将事情尽量说的简单易懂:“可如今的赵国,除却你们之外再无兵有一战之力。举国存亡之际想必邯郸那群人,也不会蠢笨到继续放任李牧在邯郸养老,所以很大可能是李牧从新领兵抗秦。”他环顾四周,看着自己的副将们,其意味不言而喻。

“你们知晓的,我非赵人,从未对邯郸有过臣服之心,如今也绝对不会因为这件事有俯首之意。甚至这个边关,”他看着坐于周围的老将们,“若非当年廉颇将军有恩于我,若非这边关数万百姓以性命相托,我也不会走到今日的位置。”

将军早些年曾在廉颇将军身侧的事情,于边关将士之间并不是什么辛密。他们看着白舒,唯有沉默:“如今我答应廉将军和蔺相的事情已经做到了,边关自此数十年之内不会再有夷狄入侵,剩下的事情......”白舒的视线缓缓落在了摇动的帐帘上。

“......剩下的事情,便是你们赵人的决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