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5章(第3/6页)

太年轻的,会放到一些清水衙门先历练一下,譬如杨冬燕上辈子的倒霉儿子刘诰。可若是年岁太大的,多半是谋不到官职的,怕的就是放了官,都未必能当满三年任期,中途翘辫子的话,吏部又要派人再去,麻烦得很。

见多识广就是好的,杨冬燕觉得自己比别人看得清楚太多了,只是没啥用处。

确定考上秀才后,魏家三人很快就离开了贡院,目标是先前就看好的酒楼。

杨冬燕本来是想多点几个菜的,还是方氏舍不得,直道吃不完就太浪费了。细想一下,如今不比从前,杨冬燕到底还是改了主意,点了三菜一汤四道菜。

大酒楼就是不一样,味道好得很。

可到底还是比不上南陵郡的第一金字招牌,云鹤楼。

云鹤楼啊,那才是一等一的美味佳肴,菜好茶好酒更好,普通人想订个席面,得提前至少两个月。当然,堂堂永平王府就没那个必要了,反正只要杨冬燕想吃,头一天吩咐一声,第二天就能吃到了。

只可惜,她上辈子活到最后身子骨已经彻底不行了,龙肝凤胆也尝不出味儿来,大量的汤药破坏了她的味觉和胃口,到最后甚至只能靠米汤勉强吊着。

想到这里,就觉得眼下这样的日子也不错啊!

等吃饱喝足后,杨冬燕让方氏和窝头先回家,自己则继续看房子去。她这会儿也想明白了,横竖只是个暂时落脚的地儿,又不是打算住一辈子的,拣个差不多的就凑合着先住下呗。回头要是碰到更好的,再置换也来得及。

抱着这样的想法,接下来看房子之旅就顺畅多了。

到当天下午,她就差不多定下来了。

就是最典型的二进院子,前头的一进小得可怜,就是一排倒座房。好在后头的二进还是很不错的,两开间那么大的正堂,左右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则是两间。

杨冬燕觉得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大房住东厢,二房住西厢,她自个儿去住耳房。正好,窝头是需要独立房间用功的,二房人口虽多,可哪怕三只小猪都长大了,也可以住一屋。

其实,这房子跟他们先前在小县城里住的房舍差不多。区别只在于,县城那套是一进院子,东西厢房各一间,倒座房则是简易搭建的,用于当做灶屋和柴房。

可就是差不多样式的房子,价格差了一倍。

杨冬燕定下来后就发现钱不够了,不过没关系,她都考上秀才了,倒霉儿子们不该表示表示?

安排上!

喜讯是要通知的,祝福是必须有的,贺礼还能少了?杨冬燕告诉刘家兄弟,自己不光考上了秀才,还打算在省城安家了,毕竟这边读书人多,气氛好,回头考乡试也方便一些。

与此同时,杨冬燕还告诉他俩,自己准备下场考乡试了,让继续祝福。

“万一我通过了乡试,那你们可就是举人的儿子了!”

……

……

刘家兄弟已经习惯了时不时的梦见已过世的老太太,尤其老太太最近两年性子平和多了,哪怕还是唠唠叨叨的,但起码没最初那般暴躁了。都是有事说事,即便偶尔还会是骂几句,更多的像是一个习惯,而并非是真的咆哮怒骂。

这就很棒棒了。

千万要保持啊!

至于老太太要的祝福和安家费,没问题的,给!

这回他俩学聪明了,没给银票也没给铜钱更不曾给碎银子,而是无师自通的给了金锭子,还是那种抹去了印信的普通金锭。

老太太不是说她在省城吗?那既然是省城,就必须得有金银铺子啊!最重要的是,当数量多的时候,碎银子也是能砸死人的,他俩可不想挨骂。

事实证明,刘家兄弟还是很有脑子的,杨冬燕接了两锭金子后,满意的掂量了一下,就出门去了金银铺子。

金银铺子跟钱庄不是一回事儿。

前者就是用于兑换的,金子、银子、铜板之间的兑换,当然是收费的,好在不算贵,且从上往下兑要更便宜一些。

后者其实就是存钱的地方,拿金银铜板去钱庄里存上,又分为记名和不记名的两种。记名的那种办起来异常繁琐,一般都是大商行在用,拿商行的印信就能存取兑换。不记名就是普通的定额银票,譬如存五两银子给面值五两的银票。

像最初杨冬燕捞到的那一沓足足三万两的银票,就是属于不记名的银票,谁拿到都能用的。

那沓银票啊,至今都还是杨冬燕的心病,搬家的时候都不忘妥帖的揣上。只可惜,直到如今她都不知道那玩意儿是能用的。

……

前一日要的钱,第二天一早杨冬燕就先去了金银铺子,后去的牙行,一天之内就将房子定了下来。

不过,那套二进院子的原房主还住在里头,得给人家搬家的时间。最终,他们约定了七月底之前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