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大婚(第3/3页)

可见她这些年功夫没白费。

所以,玛丽接下来,一边帮女王筹备婚礼,更要一边“不负众望”的、干点实事。

比如,换掉对伊丽莎白更忠诚的老臣瑟洛摩顿。

“瑟洛摩顿爵爷年纪已然不轻,”玛丽振振有词,“也到该让贤的时候了。”

分明是给与他更熟的达德利一个下马威。偏偏,塞西尔等人,不愿意反对这个决定。

因为,玛丽不全是为排除异己;她提出“更合适的人选”,确实有胜任的把握。

玛丽提拔的新财务大臣,便是她“一直以来”极为看重的格雷欣。

玛丽绝对信任格雷欣的能力。毕竟,这位1559年受封的勋爵,是史上第一个提出“劣币驱逐良币”理论的重量级人物——据闻该理论实为十四世纪某法国学者首创,但远不曾达到格雷欣的影响力。

来看看大名鼎鼎的“格雷欣定理”:国内有两种(铸造)货币同时流通时,人们更愿意持有成色较好的“良币”,选择把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花出去;长此以往,价值更高的良币被普遍收藏起来,或是运往国外(以满足更严苛的国际支付需求);劣币则会在市场上泛滥成灾,导致货币流通不稳,物价波动;更糟的是,人们都用劣币支付税收,国家将自食其果。

曾经,亨利八世为解决财政赤字,在进行他任内第三次货币重铸时,“刻意”降低了新币的金银纯度,也就是铸造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王家铸币厂从民间回收旧币以及金银条块,然后交付民众纯度低的新币,这之间的“纯度差”则被扣留下来,流进国王腰包。

这种方法,能显著有效的掠夺民间财富,给国君创收。因此,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政府更乐此不疲,反复运用。

但出来混的总是要还。屡屡货币重铸,国王短期内荷包鼓鼓,国内市场却恶果连连。

首先,国王赚得的金银不可能一直囤积,而会进入流通;金银总量不变前提下,相当于英格兰货币“超发”,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其次,频繁重铸,造出的金银币重量纯度并不统一,混杂流通中,兑换关系复杂,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后来,唯有劣币回流至政府,国家金银储备日益下降。最糟糕的是,民众在一轮又一轮货币贬值过程中,看穿了政府的敛财手段,逐渐失去对王室的信任。

不仅仅是国内。格雷欣往返安特卫普,切身实地感受到,因为都铎王朝既往多年的政策,英格兰货币在国际上信誉正变得恶劣;财富(良币)流失国外,贸易愈发困难。

这位大金融家,对此非常重视。他于1560年-1561年、伊丽莎白当政初期,提议并再次执行了货币大重铸,旨在恢复其金银纯度,避免英镑贬值。最终,他完全解决掉了劣币问题,使得货币恢复正常流通。

他的作法,稳定了英格兰经济及进出口贸易,保住了政府信用;他的理念影响深刻,并持续贯彻于国家政策;因此,之后许多年里,英镑的信誉和币值,都是欧洲乃至全世界金融市场的标杆。

如此精英,为把他收至麾下,玛丽当初可谓不遗余力。礼贤下士只算起步,许以重利远远不够;她还曾不厌其烦,反复召见,促膝长谈(勉强运用她那点浅薄的、来自后世的金融知识),支持他各种事业,总算赢得他刮目相看,进一步激发他的尊敬及投效之心。

如今,摄政王又委任他财务大臣一职,给予其自由发挥的权力,只盼人尽其用……

于是诺福克公爵感慨:“格雷欣站队仿佛更加牢靠了。”

玛丽但笑不语。这一桩人事变动算是轻松过去了。

“还有更需要处心积虑的……在等着呢。”阿伦德尔伯爵磨牙道。

玛丽的亲信们均点头,作了然状。

那就是英格兰女王的大婚咯。

不过在那之前,玛丽要先回法兰西一趟,参加另一场重要婚礼。

新郎是她的小叔子,奥尔良公爵查理·德·瓦卢瓦,弗朗索瓦最年长的胞弟;新娘则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安二世长女,奥地利的安娜·哈布斯堡。

女方刚刚十七岁,男方则还要小上半岁,啧,玛丽眼中,这也是“早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