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故地(中)(第6/7页)

  玉茹好容易在京城住得熟了,又要搬到人地两生方言不通的汉口,万般不乐意,只说清粥小菜一时放不开手。芸芷刚生下头胎,洛珠嬷嬷走不开,就叫靖武自己先去赴任。过了半年,那边传来消息,靖武常被同僚和商老板拉去酒楼妓馆,玉茹呆不住了,把小店交给靖夷和芸芷,带着孩子忙忙往汉口去。官太太的日子虽然风光,也无趣,汉口九省通衢,极是繁盛,玉茹好歹经营过一家饭庄,又与楚言寒水芸芷厮混久了,一待后院安定,就想起要做生意,写信向寒水和芸芷讨主意。

  洛珠嬷嬷是个最爱为子女操心的。最放心不下楚言,可楚言跑得太远,她白担心也无用。儿子两家一南一北分在了两下,也把她的心分成了两半,不论身在北京汉口,都有一半空落落的,没法安享天伦之乐。

  芸芷看在眼里,与靖夷商议了一下,就决定把清粥小菜,云想衣裳和润玫阁的生意转托给寒水,全家搬到汉口去,在那里开一家药行。

  最早阿格策望日朗找上门买药,同仁堂的当家人感激他对乐家山和芸芷的救命之恩,想着最多不过几年一次的生意,量也不大,就给了个极好的价钱。楚言有点迷信名牌,临去西域又点着名到他家买了些成药。她与芸芷是没有名分的姑嫂,在芸芷夫家分量极重,几年间有心无心地替同仁堂拉来几家有头有脸的大客户。开朝以来,第二位御封的异姓公主去和亲,也是一等大事,乐家掌门人精明地看到这个广告机会,又大方了一把。想不到的是,没多久这位公主做起了药材生意,每年从同仁堂买进不少成药,卖去蒙古,还送了几张方子来,请同仁堂代为配制。

  楚言的习惯是在商言商,不了解关内药材的行情,也不知道秘制成药的工本,考虑着长期合作,根据以前的价格,又加了个自认为合理的利润空间,就要锁定价格。同仁堂多了一个大主顾,起初也挺高兴,随着楚言在关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进货量越来越大,就有点受不了了。要说,楚言没想让他们赔本,本着互惠互利,同仁堂偶尔从寒水的药行进些西域来的贵重药材,寒水给的价钱也很好。可是,同仁堂自己的生意也越做越大,楚言要得最多的几样都不是他们的主打产品,甚至在关内没多少市场,需要另外组织生产,这份工夫和成本放在别的生意上,省了不少力气,还能多赚不少。可这位公主,于情理和利害上,却是不好得罪的。

  乐家老少几个爷们来回商量了几次,把芸芷找了回来。这样的人家,商业上技术上自然有些秘密,一向是传子传媳不传女。芸芷自幼聪明,跟着生母念了几本医书,偶然帮着配个药,抄个方子,没正经受教,可悟性比几个兄弟都强,只是性子和顺,胸无大志。楚言当初看医书,有不懂的,也会拿来问她。两人讨论,还有不懂的,楚言就去问太医们,再把太医们的说法拿来同她讨论。一来二去,芸芷在医药上的造诣已经不输于父兄,只不过,外人不知道,她自己也不知道。芸芷嫁给靖夷,一个跟医药完全不沾边的武人,乐家爷们悄悄舒了口气,可没想到她那个公主“小姑子”却办起了药行,做起了药材买卖。到头来,还得靠这个女儿来给他们解套。

  楚言早在第二次跟着康熙南巡前,就把云想衣裳和润玫阁的生意交给芸芷打理,收益归洛珠嬷嬷所有。之所以名义上股本还归她,一是怕过早暴露自己的打算,二是希望几位阿哥顾念旧情,照拂那些女子一二。后来,楚言鼓动寒水办药行,九阿哥倒是很愿意支持入股,楚言却不许他插手插脚,怕寒水人单力薄,不懂这行,就要她和芸芷联手。芸芷顾忌着娘家的想法,只肯为寒水解疑,教她识别药材,不要股份,也不肯拿好处。

  寒水是商家女儿,九阿哥挑上的妻子,楚言认定的妹子,原以为自己就会看看账本,真做起生意竟很快上手。她不缺钱,当作正经事情做,就想做得象样。可巧玉茹动了心思,寒水就拿出楚言鼓动她的那套,再加三分火候,鼓动玉茹办药行,与她一南一北相互呼应,把西域药材卖到南方去,采购南方各省的贵重药材,卖到北方来。

  玉茹虽然心动,又哪里会这个?就来拉芸芷。

  乐家爷们想的办法是教会芸芷制蜜丸的工艺,把楚言要进的成药全部交给她来生产供货,条件是她不能私传给任何人,除了给楚言供货,也不许做这行买卖。

  泥人也有三分土性。要制成药,就得进生药。同仁堂把这个包袱甩给她,就是嫌钱少,又不好意思与楚言讨价还价。她若是从同仁堂进生药,就得去和楚言商量价钱,或者拿楚言在别的生意上赚的钱贴补。芸芷固然不愿意让娘家不高兴,也不想让楚言吃亏,提出要在汉口开一家药行,自己采购生药,就地炼制,除了给楚言供货,不会做成药买卖。药行是婆家的本钱,与同仁堂无关,但是,如果几时同仁堂要进货,可以提供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