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满堂彩(第5/6页)

一切宝贝都已经被运回了英国,而只给他们本土人民留下了疮痍的中华大地。

穆国锋搞的是历史,不搞政治,但他也是个中国人,哪能轻易地高兴起来呢?

就算走到印度馆,发现印度已经连骨头带根地被英国人掏空了,他也还是难受得紧呢。

原本一群老教授来英国还都挺高兴,上飞机时喜滋滋的,觉得出趟国得为国家争光呢。结果这会儿却发现自己渺小得很,除了在大会上发发言,认识几个来自全世界的考古学学者以外,其他的事情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这些天在英国吃得也不习惯,穆教授心里已经无比思念家乡的那一缕食味。他一辈子都生活在上海,还从没体会过这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真的是难熬至极。

老头摸了摸肚子,又叹了口气。

不过就算心情不好,轮到他该上台发言的时候,穆国锋还是打起了精神,用摩斯发膏把头发抹成了个洋气的样子,再穿上西装,打好领带,拿出那一双妻子临行前特意给他买的新皮鞋,精神抖擞地过去讲话了。

虽然这会儿已经到了1997年,中国早已不是六七十年代那样贫困到饭都吃不起的年头,但因为国家之间信息交流不够密切,其实很多外国人都还觉得中国人是当初大清朝那戴着帽子,留着长鞭,彼此见面都要鞠躬行礼的老土模样。这会儿看见一个老头,一上台居然能说出无比流畅的英语,不少人都是一愣。

这是考古学国际会议上,第一次出现中国人的声音。

穆国锋侃侃而谈,早已准备好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也都放在了大屏幕上。他没用过激光笔,按一下就上下翻页的功能还是第一次接触,但他起码用过电视遥控器,这会儿就把激光笔当做遥控器,那是一点都不露怯。老头平时上课就喜欢点人,陆云泽基本每节课都要被拉起来回答问题;轮到这次大会发言,穆教授也是一样——积极和台下听众互动呢。

一旦有人露出了一点有疑问的样子,穆国锋就直接示意他提问,然后用流畅毫不卡顿的英文解答一番,总是能赢得满堂的喝彩。

贺邵承坐在听众席里,不禁笑了。

他也听过这位教授的课,这种奇妙的感觉只有他们这群学生才能体会到。

“穆老是每次上课都是这样……”陆云泽带着酒窝,小声和他叨叨着,“我估计他现在把全场听众都当做自己的学生了,你看,别说是剑桥来的教授,就算是哈佛来的,穆老师也肯定一样点人起来回答问题。”

“挺好的。”贺邵承轻轻地握着么儿的手,“所有人都在认真听他说话,穆教授这次的发言非常成功。”

两个小时的会议最终延长到了三个小时,台下对中国历史充满兴趣的听众还不断地有问题要问。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度,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事实;但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人类早期这种封建制度都还没出来的历史,国际上的了解实在是匮乏。

原先有个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头盖骨,但关于这个“北京人”到底是不是中国人的祖先,到底算“人”还是算“猿”,国际社会上依旧质疑良多。而今天,他们却是听了一场关于古中国新石器时代详细,且充满逻辑,充满图片视频证据的报告!

终于走下了讲台,穆教授想喝口水缓一缓的,结果身边很快就围了一圈外国人,都在继续询问他一些问题,甚至有人已经产生了前往中国亲自看一看发掘出来的器具,以进一步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复旦历史系的一行人终于给中国争了一口气。

穆国锋的心情稍微好了一些,这天在会场待到晚上七点才走。

大会一共三天,十八号上午还有分会场报告,下午就是闭幕式了。这种国际会议也都会给前来发言的教授颁发证书和奖章,因为之前的汇报太过精彩,穆国锋带领的团队还获得了下一年考古学大会的参会资格,所有前来参会的费用都会由主办方报销。

陆云泽的海报拿了个一等奖,虽然没有现金奖励,但也有一个特别沉的丝绒框奖状,又发了一套纪念品——考古专用小锤锤、放大镜、小铲子、小木刷和手电筒。这一套东西做得颇为精致,又十分迷你,陆云泽当晚坐在床上,好生把玩了一阵子。

会议结束,就真的是在伦敦随便玩了。

穆国锋歇一晚上,却依旧没什么劲,有些不想动。张教授提议再去一趟大英博物馆,毕竟他们是搞历史的,那里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意义的地方。几个教授聚在一起,聊天说话时还能笑两声,然而看到穆老头微微板着的面孔,他们也都又沉默了。

二十号那场拍卖会,龙首就要不知道被谁给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