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鸣冤(第2/2页)

也让她对于陈度更恨了,恨不得把这个不肖子打死,因而每逢休沐就将陈化召进宫里来,生怕这个孩子也长歪了,更重要的是向陆成侯表达自己对陈化的好感。陈化也的确合她心意,和顾令仪相处得竟然还不错,还能和燕家的老三成了友人,竟然随着燕三开始习武了,还说大丈夫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让陈太后高兴了好一阵子。

但也没高兴多久,因为长安的流言蜚语传开了。

燕赵陈三家同为外戚,陈家是最弱的一环,也是最不堪一击的,如果燕赵两家因此倒了,陈家难道会有什么好下场吗?她对陆成侯有几把刷子还是心知肚明的,做个奉车都尉只能说是勉勉强强,想要扛起外戚的大旗却是做不到的。

因此陈太后坐立不安,经常让人出去打探消息,生怕哪一天突然得知陆成侯府抄家灭族的消息,又或是流言里带上了陈家。

陈太后唤来一个宦官,问道:“最近长安或宫里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儿吗?”

宦官在陈太后身边伺候许久了,知道她除了私房钱和小皇帝之外事大多都不在意,能被陈太后特意问起来的只有长安的流言蜚语了。陈太后是想问有没有和陆成侯府有关的流言的,但直接问倒显得她像是和这件事有什么关系一样。

宦官答道:“回禀太后,长安里倒是没什么有意思的事,不过今天早晨倒是有两件事,奴婢也不知道该不该和您说……”

陈太后眉头一皱,道:“说来听听。”

“第一件事是,邯郸侯早晨叩阙鸣冤,被冻晕过去了。”

陈太后眉头禁不住一跳,“邯郸侯叩阙鸣冤?”

宦官详细给她说了说早朝前的事。

陈太后眉头渐缓,出面的既不是赵国侯也不是赵国侯世子,邯郸侯是要另立门户的,还代表不了赵家。她问道:“第二件事是什么?”

“第二件事是,兵部尚书上书辞官。”

陈太后对前朝的事不是特别敏感,官职也不大记得住,先前宦官若是称呼邯郸侯为驸马都尉,她可能就想不起来这人是谁了。兵部尚书也是一样。宦官看她一副不解的神情,解释道:“便是蓟侯,燕侯的父亲。”

“原来是蓟侯……蓟侯?!”陈太后的眼神顿时就锐利了起来。燕赵两家同气连枝,蓟侯如果请辞,赵国侯会不请辞吗?那到时候陆成侯要不要请辞?燕赵两家请辞了还有多年积蓄和名望在外,陈家有什么?一个食邑六百户的陆成侯?

大多数外戚是靠着皇帝的宠信才能掌权的,也有少部分有实力的,陈家是前者,燕赵两家是后者。如果没了这份宠信,陈家能在长安活多久?就凭她那个连妻儿都能弄丢的兄长能支撑门楣?没了燕赵两家扶持,陈家将来会不会拖累她的儿子?

天大地大,她儿子最大!

思来想去之后,陈太后立刻道:“去看看长公主是否已经下了朝,若是下了朝,快快请来。”

这一个月长安的流言蜚语变换了数个模样,却没有人去压制,连宫里的官宦侍女都在悄悄地传流言,这说明长公主是故意放任的,放任外头传播着抹黑外戚的流言。

她既无长公主的智慧也没有她的手段,对朝政如何处理也不感兴趣,只要她的儿子能平安长大,顺利亲政就行。所以她从来不过问朝廷上的事,但不代表陈太后不能过问。作为皇帝生母,她若是铁了心,也能给长公主制造点麻烦。

无论长公主打着什么主意,外戚绝对不能倒!

外戚是最忠于皇帝的,谁都可能反,唯独外戚不会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