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圆叁(第2/2页)

别说是长安的朝臣勋贵,就算大晋天下的男子,都没几个亲手给自己心上人绣过香囊的。长公主在腰上配着这个,简直得意至极。

“母后您瞧,这是只凤凰!”长公主显摆完又有些羞赧地笑了笑,道:“不过不太像……”

赵太后赞同道:“像!怎地不像?这是我大晋最好看的凤凰!”

旁边伺候着的宫人也一齐夸赞着。

伺候在赵太后身边的人多是当年她从赵国侯府嫁到天家时带过来的侍女,都是看着长公主长大的,长公主面见了还要叫一声姑姑才是,自然也有资格在这时候出声。

长公主倒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了,她明白燕赵歌做的其实不怎么样,旁人只是冲着她才夸上一句而已,被这么认真地夸反而心里隐隐有几分难堪。

“燕侯有心了。”赵太后叹道。“如此行径之男子,世所罕见。不枉我儿倾心。”

“母后……”

“我唯独怕的,是他只是讨好于你啊。绍儿,你对燕家,过甚擢拔了。若是有个万一,大晋就要改朝换代了。”

长公主沉默不语。

她会不知道吗?她心里再清楚不过了,一个十九岁的九卿重臣,会在长安引起什么样的风波?她会不明白吗?锦衣卫指挥使和守卫未央宫的驸马都尉乃是姻亲,若是串联了会有怎样的后果,她会不清楚吗?

可这都是功臣啊,她如何能做那兔死狗烹之事?如何能寒了天下将士的心?

她如何能辜负了燕赵歌?

“母后,她不会的。”燕赵歌绝不会有不轨之心。

赵太后看着她坚定的眼神,也只能摇摇头。

“母后。”长公主呢喃着,坐到了赵太后身边,肩旁轻轻靠在了赵太后身上,“阿娘……”

自仁宗皇帝驾崩之后,长公主担起辅政的重任,就很少再流露出如此软弱的神情了。她闭上眼睛,近乎哀求地说着:“阿娘,我不能再辜负她……”

大晋不是前朝,并非两宫制度,后宫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干政的,除非有皇帝诏书要求太后垂帘听政。可如今先帝诏书在长公主手里,她才是奉诏摄政之人。但若是赵太后有心,不能干政却能制长公主,孝之一字大过天,连皇帝都不敢明着违逆生母,区区一位长公主又哪里敢违逆呢?

如今宗室的态度还不明朗,虽说是拉拢了蜀王系,可还有秦王系游走在朝野,除此之外还有五位亲王并济南王并未表明对小皇帝的态度。大晋天下郡国并行,若是宗室有异,长安是很难稳得住的。一旦再有变乱,后果不堪设想。

可这是她唯一的女儿,她又怎么忍心看她两难。

“阿娘,我已经辜负过她一次了。”长公主心里很清楚,若不能说服赵太后不插手,燕家境地便不能稳,尤其是燕赵歌的锦衣卫指挥使,天家家臣的位置,赵太后更是想换就换。“我不能再辜负她了……”

赵太后只以为坊间流言是真的,她的女儿与燕赵歌神交已久,互相思慕却不得。仁宗皇帝后来是将长公主当作储君培养的,长公主年幼时也几乎微服走遍了京畿三辅,与燕赵歌相识也在意料之中,那孩子洁身自好,又有才学,倾心也正常。

更何况燕赵歌已经年过十九,勋贵世家有几个年近二十还未定亲的?不过是在等她的晋阳罢了,一等再等。

“我的儿啊,你如何如此命苦……” 赵太后忍不住叹息。

先是长平,后是高成。

她很清楚仁宗皇帝点长平侯子为驸马的理由并不单纯,仁宗皇帝早知道长平侯府里的那点子猫腻,只是借此手段除掉在北地扎根数十年的长平侯罢了。串联蜀王意图不轨的高成侯也是如此,叶家绝嗣也未必不是仁宗皇帝的手段。

这便是帝王,为了江山,为了皇位,连唯一的女儿都可以利用,都忍心利用。

只是苦了她的晋阳。

赵太后到底还是心软了。

“既然燕侯得我的绍儿信任,我便不管了,莫要出了乱子。”

长公主不禁松了口气。如此结果是再好不过了。

只是扮可怜这种事到底有些对不起母后,为了燕赵歌却不得不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