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白喜(第2/2页)

对策结束,宫中又有意外之事,让燕赵歌谢恩出宫便是了,但他不知怎么地,忽地变了想法。“皇姐有事寻朕,朕去去便来。咏月在这里稍坐,有事可唤黄门。来人,给蓟侯世子看茶。”

说完,皇帝便匆匆而去。

内侍给燕赵歌上了一杯茶,便守在殿内,一方面是方便燕赵歌吩咐,另一方面也是防着燕赵歌动了不该动的东西,这里毕竟是皇帝寝宫的一部分。

茶水温热,芳香四溢。燕赵歌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她背对着守门的内侍,脊背挺直,却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这个时间,又是寿宁宫,想来是太皇太后到了时日了。一切都能改变,可生老病死却是人力无法触及的。前世太皇太后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驾崩的,活了七十多岁,算是喜丧。人这一生有失有得,有来有往,有喜也就有悲,这是无法避免的。

皇帝板着脸,连轿子都不想坐,将一切礼节都丢在一边,提着袍子一路跑到了寿宁宫。

太皇太后是代宗皇帝的皇后,先帝生母,自今上登基之后便避居在寿宁宫里,年初病了一场,身子便不大好了。神智模糊得厉害,也经常说一些糊涂话,睡着的时间要比醒着的时间长得多。往日里皇帝来看的时候太皇太后都是睡着的,长公主闲了就在这里守着,生怕错过了太皇太后清醒的时候。

虽然是白日,寿宁宫里却灯火通明,披甲的宫卫和锦衣卫手握刀兵,交错着守在寿宁宫周围,领头的宫卫统领见到皇帝也只是拱了拱手,武将刀甲在身时是不跪的。

“陛下,长公主说请您到了直往殿内去。”

寿宁宫住的是皇帝祖母,长乐宫住的是皇帝母亲,入宫都是要先禀告一声的,连皇帝也不能随便闯入。但今时不同往日,耽搁不得。

一进殿内,皇帝就先被药味儿呛了一下,混杂着宁神的檀香味儿,令他不由自主地咳了几声。

守在外殿的老嬷嬷看到皇帝到了,眼眶泛红,拜了一拜道:“太皇太后刚才醒了,正等着您呢。”

皇帝禁不住心中一喜,接着心里就咯噔一声。平日里的宫里的卫士和锦衣卫是不披甲握刀的,再加上刚才披甲宫卫不经通传闯入殿中的行为,情况已经昭然若揭了。

回光返照。

皇帝深吸一口气,走进内殿。

太皇太后仰靠在床上,身后垫着枕头,太后坐在一旁不住地抹眼泪,长公主坐在床沿,小声地和太皇太后说着些什么。许是听到了脚步声,太皇太后的眼睛动了动,视线挪向皇帝走来的方向,“是综儿吗?”

太皇太后的眼睛早就不好了,却还能认得出他。皇帝吸了吸鼻子,走过去,贴着床沿跪在榻上,道:“皇祖母,孙儿来了。”

“已经长这么大了呀。”太皇太后看着跪在身前的皇帝,这么近的距离她也只能勉强看清皇帝的脸,“绍儿说你今日召见了今科士子,不能耽误了正事啊。你快些起来,身子好不容易养好了,可莫要再糟蹋自己。”

皇帝鼻子一酸,太皇太后已经苍老得不成样子了,说话时连气儿都是散的,却还惦记着他。

先帝选择过继他而不是近支宗室在朝野惹了很大非议,几个宗室大臣反对,重臣也不赞同,是太皇太后力排众议,将他接过来养在膝下。太皇太后代表了代宗皇帝,她的意见就是代宗皇帝的意见,宗室们不敢违背她,朝臣们也没有立场再反驳。

他年幼时家贫,兄弟几人都吃不饱饭,他最小,总是抢不过,比同龄人都瘦小得多,身子骨也不算健壮,也是太皇太后命人给他调养身子,他肠胃不好,在吃食上甚至比先帝还要精细得多。

“您放心。”皇帝强忍着不哽咽出声,握着太皇太后苍老如树皮的手,道:“孙儿已经召见完今科士子了,都是个顶个的人才,父皇传到孙儿手里的江山,孙儿一定完完整整地传下去,绝不会负了父皇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