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第2/4页)

正笑着,就听窗外传来萧明彻的沉沉冷声,字字幽凉:“萧宝珍,你是没长骨头吗?”

小孩儿被他吓得一激灵,赶忙坐正,扭头看向窗外那张冰块脸。

她紧张地咽了咽口水,小脸严肃:“五哥,我长骨头了。”

李凤鸣好气又好笑,随手抓了颗冬枣隔窗丢过去:“你算个什么兄长?”成天吓唬小孩儿。

“出来一下,有事与你说。”萧明彻接住那枣,话是对着李凤鸣说,冷眼却睨向坐姿端正的萧宝珍。

说真的,此刻他深深觉得,这一年见不到几次面的十八妹有点“面目可憎”。

小小年纪就很不像话,竟敢对他的妻子行埋//胸之举。

他忍住没冲进去将这小家伙拎起来丢出府,实在是个仁慈的兄长。

*****

让侍女进去照应萧宝珍吃枣,李凤鸣才放心走出来:“出了什么事?”

“夏望取士舞弊案,证据确凿了。”

李凤鸣一愣:“哪来的证据?你早前不是说,去年出现在檀陀寺寄唱会上的那个恒王府师爷,全家都被灭口了?”

去年五月初五,李凤鸣与闻音去檀陀寺寄唱会那天,萧明彻、廉贞、福郡王夫妇也在。

当时李凤鸣与闻音亲眼见到有人寄卖夏望取士名额,很久以后才听萧明彻说,最后出面完成那笔交易的,正是恒王府一位师爷。

但东宫的人刚查到那师爷没多久,师爷全家就被灭了口。

虽做成了全家“悬梁自尽”的假象,其实用脚趾头想都知是怎么回事。

恒王确实够狠绝,也够利落,应对很及时,正好抢在太子之前将人证物证都毁了。

但他绝对没想到,那师爷生前留了一手。

师爷将恒王与吏部侍郎王安志来往的两封书信悄悄留下,并命人辗转送给了一位家在宝山郡的挚友保管。

师爷全家被灭门三个月后,消息传到了宝山郡,那位挚友便带着那两封书信进京来了。

“他在京中无门路,不知该如何上达天听,就来寻同乡岑嘉树帮忙,”萧明彻道,“我看过信了。王安志的笔迹我不熟,但认得恒王兄的笔迹。”

“你曾说过,你们当初是循着那师爷的踪迹,才会出现在檀陀寺寄唱会上。”

李凤鸣眼珠滴溜溜一转,问出个让他措手不及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早知师爷曾送书信出京?若我没猜错,师爷全家被灭门的消息,也是你派人传到宝山郡的吧?”

萧明彻噎了噎,倒也不隐瞒:“不止传到宝山郡。”

当初他只知师爷暗中派人送信出京,也没查到送去何方。

师爷被灭门后,他本着姑且试试的心态,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渠道,将这消息往各地散播。

在今日看到那两封信之前,他并不知师爷送出的信中具体内容,只推测应是师爷自保反击的杀手锏。

“法子虽笨拙,却有效,”李凤鸣双手叉腰,欣慰笑叹,“现在有人拿着信来,你打算怎么做?”

萧明彻垂眼盯着她:“我想将信暗中交给太子。你意下如何?”

白送这人情给太子,太子阵营的人只会更加认同萧明彻。

如此,将来若恒王居上,太子不幸倒了,这帮人中的幸存者必将迅速向萧明彻靠拢,他就不必担心无力招架恒王。

若是恒王倒了,太子总不能冒着让拥趸们寒心的风险,公然对萧明彻行“兔死狗烹”之举。

现阶段帮着太子对打恒王,但不过分出头,这是李凤鸣早先为萧明彻规划的最有利路线。

萧明彻显然是出师了,这一次根本不需李凤鸣提醒、规劝,就已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舞弊案本来就是太子在查,你不必强出头,”李凤鸣奇怪地瞥他,“你自己明明有主意,做什么还来问我?”

“对盟友善尽告知义务,并征询盟友意见,促进双方互信。”萧明彻一本正经。

李凤鸣满意地笑着拍拍手:“行,盟友现在知道了,毫无异议。忙去吧,不要打扰和我小公主玩乐。”

被嫌弃的盟友萧明彻举起手中冬枣,恨恨咬了一小口,含混抱怨:“这颗枣不够甜。”

他这言行来得古怪,但李凤鸣却面露惊喜:“不枉喝了半年的药,都能尝出枣不够甜了?!吃别的东西有味道吗?”

“唔,时有时无吧。”

萧明彻拿着那颗咬了一口的冬枣,毫无预警地在她唇上轻轻碰了碰,又再含进口中。“这样就够甜。”

说完转身就走。

猝不及防被调戏的李凤鸣呆在原地,整个人风中凌乱。

我在关切你味觉是否恢复,你却只是想占我便宜?!

她瞪着那从容离去的高大身影,咬牙切齿:“早说你喜欢吃口脂啊!以后每顿饭都备一盒给你当蘸酱好不好?”

萧明彻没有回头,只丢下一串沉沉轻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