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2/3页)

“哪里是旧事,是外间有传言,道您是先帝血脉,是陛下心思不正,野心勃勃才夺了你的帝位,说太后不过是被陛下胁迫才说了假话。”

元莞将帕子还给宫人,凝视池塘内的一潭碧水,显然鱼儿都不见了。

“陈词滥调的事也有人信?谁散步谣言的?”

“不知,陛下亲去皇城司询问了,方才上官丞相与御史中丞慌慌张张而来,多半是为了传言的事。”孤鹜回道。

方才上官彧的神色如旧,反是历来颐气指使的御史中丞面带慌张,听到陛下去了皇城司,就慌得更加厉害了。

他想了想,将两人神色据实禀告元莞。

“御史中丞也有今日?”元莞笑了笑,御史台以正直、清明自认,就连两府宰执都未曾放入眼里,眼下这么急躁,必不简单。

孤鹜见她笑得开心,愁得头发都跟着白了:“您怎地不紧张?”

“我紧张做甚,外人多半在可怜我,指不定还有人簇拥我复位,该紧张的是元乔。此事不管,让陛下自去处理,不然会惹来一身腥。”元莞摆摆手,她不过问是对元乔最好的帮助。

平日里爱管事的人陡然不过问,让孤鹜不知所措,恐她与陛下生下嫌隙,就多说几句:“您生陛下的气了?”

“少用你恶毒的思绪来揣测我的想法,

我不过问,陛下才能更好的处置此事。”元莞复又拿来鱼竿,仿若无事般坐了下来,继续钓鱼,

她这般平静,让孤鹜不知所措,等了片刻,才回垂拱殿去守着。

皇城司查案迅速,未等御史中丞自己承认,皇帝就将人请去皇城司。

君臣之间的嫌隙顿生,御史中丞被革职查办。

变化来得太快,让其他人几乎不敢相信,中丞被革职后,御史台就彻底安静下来,外间谣言愈传愈烈,到了无法遏制之地。

宫城内很平静,就连政事堂有了御史中丞的前车之鉴后,也不敢有所动静。

皇帝每日上朝,奏疏照旧发回,并无懈怠之举,谣言就像雨后春笋都跟着冒了出来,文人向来会搅浑水,趁机写诗词来讽刺当下政权。

元乔是何身份,众人都知,不过是文宗幺女,被先帝培养后,送入朝堂,如今恩将仇报,将皇位夺了过来。

且是最让人震惊的是皇帝娶自己亲侄女,不顾礼法,不顾宗庙,又是一重谩骂。

不明事理的臣下决定伺候这般的君主,违背自己的良心,纷纷辞官。

对于辞官者,皇帝没有挽留,反给了赏钱,恩宠不减。

然有些辞官者见皇帝毫无挽留之意,看着赏钱后心中生起悔意,又不想离开。

不想离开也是无用,皇帝收回官宅,将人打发离京,其他心思不同的人哪里还敢提出辞官,跟着两府宰执后面默不作声。

皇帝手段向来绵软,臣下不识趣者以为皇帝软弱可欺,可真正触到棱角后,又是悔不勘言。

朝堂上稳定下来后,藩王封地趁机乱了,打起的旗号却是‘清君侧’,认为元莞乃是祸首,蛊惑皇帝,使得皇帝不辨是非,残害忠臣。

古来谋逆者打出的旗号都很好听,封地藩王大多不是安分的主,消息传到临安城后,众人慌了,纷纷劝谏皇帝息事宁人。

如何息事宁人,杀了元莞平息众怒。

事情闹到这般地步,出乎众人意料,皇帝依旧很平静,就像面对家常的事,只命赵阔带兵回临安。

皇帝调兵,就意味着不会屈服。事情也是如此,只有臣下听圣令,未曾有皇帝屈服臣下逼迫的。

枢密院紧急发布调令后,城门关闭了。

延福宫内与往日无异,元莞钓了几日的鱼,一片鱼鳞都没有见到,气自己手法不好,又气池塘里面的鱼不听话,隔日就出了延福宫去园子里的湖畔。

碧湖颇大,足足有三四个池塘之大,且通往护城河,并非是死水

撒网钓鱼之后,没多久元乔来了。

今日似有闲暇,跟着她的孤鹜手中也握着鱼竿,将一切摆好之后,孤鹜退下。

元乔坐在元莞身侧,将自己的鱼饵丢进湖水里,道:“看看谁钓上第一条鱼?”

“少来,最近时运不好,鱼鳞都没有捞上来一片。”元莞有些郁闷,她明明平心静气地坐下来,鱼竿动都没有动一下。

那些鱼同外间的百姓一样,都是不听话的。

话音方落,就见身侧人的鱼竿动了动,鱼儿这么快咬钩了?

心中不平,她伸手就晃动两下鱼竿,惹得元乔皱眉,再提起鱼竿之际,鱼饵已经被咬完了,只剩下光秃秃的鱼钩。

“你怎地那么小气?”她无奈地笑了笑,让宫人又将鱼饵装好,想了想,远离元莞几步,至少伸手晃不到鱼竿。

两人就似孩子一般幼稚地分开了,须臾后,鱼又咬上了元乔的钩,她先睨着元莞:“不许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