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陆连枝(第3/4页)

魏律碰了一鼻子灰,自觉无脸,就不好再问,屏风后的元乔开口:“如此我替百姓谢过豫王,魏卿着人去接手,将粮食清点后,再来回禀,此事需快。”

“臣领命。”魏律欣喜应下,也不在意豫王嚣张的态度,豫王则道:“臣还有事欲奏陛下,国库空虚,臣贡献绵薄之力,其他藩王在封地也该出力才是,民间有言人多力量大,此言不虚,其他人像臣这般慷慨,此次雪灾必能安然度过。”

魏律眼前一亮,不觉颔首,也好奇没长脑子的豫王如何想出这个计策的,不过豫王先开口献粮献策,就可解眼前的难局。

他向皇帝禀道:“陛下此举甚好,找几人去各地游说一番。”

如此夸赞下,豫王神色更加猖狂,屏风后察觉他神色的元莞不觉一叹,低声道:“豫王心性怎地与你差这么多,愚不可及。”

元乔无暇回她,与魏律商议后就定下此事,再令人带着圣旨火速去各地征缴粮食,又不忘夸赞豫王,赏赐不少珍品。

豫王这才大摇大摆地出宫去,魏律十分看不惯他,但为了粮食,少不得忍气吞声,与他周旋一番,拿到粮食后再作计较。

垂拱殿内的元乔大为放松,想起道路难行,少不得让枢密院商议调兵辅助一事,传话给苏闻。

天色擦黑之前,苏闻匆匆见驾,元乔吩咐下去,他又匆匆回枢密院与臣僚商议,漏液拟定章程。

一日过去后,倒也安定,尤其是今日见豫王之际,恰好魏律在,才令此事得以妥帖解决。

元莞依旧在看着奏疏,将紧急的挑了出来,置于一侧,道:“陛下得空了?”

元乔回身,手中多了一物,伸手去摸,是一本奏疏,元莞道:“各地受灾不同,轻重缓急,但是查看不周,容易让百姓心生不平,陛下救济之前,需要想好。”

尤其是不能听之任之,派信任且头脑灵活之人过去才可,她提议道:“周暨不错,到时可调,她虽性子软弱,也心存良善,会顾及百姓为难。”

“嗯。”元乔答应。

元莞心思活络,想的与说的都对赈灾有益,两人间说的大多都是政事,天色擦黑之际,太医来换药。

元莞在侧看着,顺口问道:“陛下眼疾何时痊愈?”

“需看恢复情况。”太医不敢夸下海口,尤其是面对皇帝的病,再三谨慎。

太医处问不出情况,元莞也不强求,她靠着宽榻,手中的奏疏敲着案几,一下一下传入元乔心口处。元乔与她不过十几步的距离,面对黑暗,心中依旧恐惧,这两日时常与元莞说话,倒也安心不少。

尤其是面对雪灾,有了章程,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太医离开后,若竹入内摆膳,元乔看不见,若竹将菜都布好,放置在她的碗里。元莞见若竹警惕,忽而夹了块蒜置于元莞碗中,朝着若竹眨了眨眼。

若竹不敢出声,悄无声息地将蒜给取了,元莞则道:“蒜是好物。”

“陛下不喜蒜。”若竹低声道。

“哦。”元莞故作应了一声,将菜里的蒜都挑了出来,都夹进元乔面前的碗里,急得若竹忙不及去挑,她则笑了笑,元乔已将蒜吃到嘴里,面露苦色。

元乔自持,也未曾出声,不动声色地继续吃饭。

膳后,元莞照旧给读奏疏,忙至子时,元乔才睡下。

反复两日后,太医换药之际,可见眼睛消肿了,大概过几日就会好,同时,前往各封地的说客都已出发,豫王购置的粮草也由周暨送去受灾的郡县。

天色放晴,元莞靠在窗下,耳畔听着孤鹜说着豫王在京的‘趣事’。元乔赏赐他不少珍品,都能换回粮食的银子,正因为如此,得了好名声,还未曾花银子,才令他愈发嚣张。

元乔历来不管他,只要不出大事,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群臣不是眼瞎,对于豫王的行径早已不满,尤其是两府中人。

苏闻不止一次上奏建议豫王就藩,就连好脾气的魏律也是如此。

元莞听后,朝着一侧的元乔看去,悠悠道:“你说豫王可长脑子了?”

孤鹜不知元乔与豫王的关系,随口回道:“豫王行事骄奢,惯来如此。”

元莞好奇,问元乔:“老豫王性子如何?”

元乔出生那夜,就是老豫王被鸠杀之时,因此父女二人也未曾见过面,这话问元乔有些勉强了。

元乔淡然摇首,坦诚道:“我是不知,但从先帝口中得知,他是一性子温润之人。”

“那这个儿子难不成是天上掉下来的,与他不像父子。”元莞叹道,豫王嚣张跋扈,眼下元乔被他拿捏住把柄,才会在京内横行,若遇到旁人,只怕早就身首异处。

这话不大好,孤鹜不敢接了,元乔亦不会搭理,沉寂片刻后才道:“这次雪灾出了一位善人,救济不少百姓,出了钱财比起豫王还要多,听说是位女子,家中世代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