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苏州之行(第6/10页)

“我不能没有工作,一天都不行。”她总是这样感慨。

“那总会有退休的一天啊!退休后您打算做什么?”陶洁忍不住插嘴问她。

陈枫瞥了她一眼,慢慢地道:“不知道,没想过。”她有点茫然地阖上眼睛,然后笑道,“也许会自杀。”

望着陈枫不再年轻的脸庞,陶洁忽然感到一种深深的恐惧从心头升起,刚才因为她高谈阔论所带来激昂情绪也一下子荡然无存。

在企业里,成功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要以怎样的代价才能获得?又是否真的值得?

陶洁理不清楚,但直觉告诉她,她绝不想象陈枫那样,做个除了工作什么也不需要的机器。

陈枫是下午六点讲完课的,当晚就坐火车回了上海,明天一早还有一个会议在等着她。

两天熬下来,陶洁已然成了熟练工,贝蒂偶有电话过来,她每次都能神清气爽地以“万事皆顺”作回答,信心由此增强了不少。

第三天一整天和第四天上午都是麦志强的课,消失了两天的他一大早就准时出现在讲台上,陶洁远远望着他,心里竟有种踏实感,不再象前两天那样胆战心惊、如履薄冰。

麦志强讲课的语速不快不慢,给人从容不迫的沉稳感,他很喜欢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实例来带动课堂气氛,学员门大都钟情于这种授课方式,连陶洁都听得津津有味。

麦志强建议大家有问题可以随时提,打断他讲话也没关系,他的鼓励催生出异常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各种有趣的问题此起彼伏,甚至有些爱出风头的人还借此来发表一些奇谈怪论,麦志强一概笑着照单全收,“做营销就是要想尽各种办法去挖掘客户的甜蜜点,中规中矩的模式化理论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没有立锥之地了。”

陶洁发现,每个能走到讲台上去的老师都不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杀手锏和致命吸引力。也难怪,这是BR最高级的培训,几乎每个讲师都是在BR身经百战、千里挑一出来的。

在被这些讲师的个人魅力迷住的同时,陶洁不觉又想到了自己的未来,她是不是也能够有朝一日走到台前,光是感受一下来自台下的那数道倾佩的目光也是一种无上的荣光罢?

这样想的时候,陈枫的脸再度在脑海中清晰起来,引发她一阵警觉,然后不得不在心里坦承,与其人前风光,她其实更享受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小人物生活。

坐在角落的桌子前正听得入迷,忽然有个声音在她斜对面响起,“袁老师,红色的白板笔没有了,麻烦你给麦老师拿几支过来,谢谢!”

学员们哄堂大笑,陶洁也微红着脸起身出去拿笔,她有些懊恼,自己过分注意讲课内容,以至于忽略了trainer的需求。

这帮学员里很有几个能搞怪的,他们忽然发现陶洁长得颇有几分象电影演员袁泉,于是在一个人开口叫了她“袁老师”之后,其他人都纷纷效仿,以至于大家最后都没记住她的真名。

不过陶洁没觉得有什么不高兴的,两天下来,她跟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事们相处得非常融洽了,她尽心尽责的办事态度赢得了绝大部分同事的好感。

拿着笔一路气喘吁吁地跑回教室,刚好麦志强在让大家分组讨论,他背对着门站在陶洁的桌子旁,双手缚在背后,若有所思地观望着踊跃发言的学员们。

乘这功夫,陶洁忙上前把几支笔递给他,麦志强笑着接过,对她说了声谢谢,目光里似有揶揄之意,她还没体味过来,却听他轻轻唤了声,“袁老师。”

陶洁脸一红,没想到他也会跟自己开这种玩笑,正不知该如何应对,麦志强已经走向讲台,讨论结束了。

下午六点左右,课程刚结束,陶洁就接到贝蒂的电话,她已经到酒店了。

陶洁告诉她晚宴的具体时间,两人约好一会儿在包厢里见。

按照惯例,培训期间可以有一到两次大会餐,讲师与学员以及学员们互相之间都能联络下感情,人脉与纽带无论在哪里都有用武之地。

方便起见,陶洁把第一次会餐的地点放在了酒店,熟门熟路。她提前了十分钟到包厢,已经有不少学员坐着喝茶了,贝蒂跟麦志强也都在,正聊得高兴。

陶洁走过去跟贝蒂打了招呼,她脸上的气色看上去比在北京时好了不少,但陶洁总觉得有点强撑似的。

麦志强不失时机在贝蒂面前夸赞了陶洁几句,陶洁不免感激地投过去一瞥,贝蒂是要面子的人,听毕自然也很高兴。

聚餐开始时,两个讲师跟陶洁分别各占一桌,陶洁其实不善言辞,但没办法,她是组织者,绝对的主人身份,幸好她坐的这一桌上女同事偏多,大家吃起东西来都文绉绉的,不似另外两桌那样放肆狂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