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汉阙(大结局)(第4/5页)

但刘询却没有因此安下心来,这几个月他试图为太子继位铺好路,又希望能活到明年,因为预定下一个年号是“太平”。

可刘询越来越觉得,自己就算活到明岁,也不好意思用这年号了。

“盖闻上古之治,君臣同心,举措曲直,各得其所。是以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其德弗可及已。”

“朕既不明,数申诏公卿、大夫务行宽大,顺民所疾苦,将欲配三王之隆,明先帝之德也。”

“今吏或以不禁奸邪为宽大,纵释有罪为不苛,或以酷恶为贤,皆失其中。奉诏宣化如此,岂不谬哉!”

“方今天下少事,徭役省减,兵革不动,而民多贫,盗贼不止,其咎安在?”

“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三公不以为意,朕将何任?”

这是刘询义愤填膺失望至极的诏书,治世下的种种阴暗面和乱象让他十分不安。即便有雕版印刷之助,地方上小杜律的推行依然不易,因为天灾人祸导致的流民暴动时有发生,为了利益,卖人为奴的情况屡禁不止。

地方豪强得治,贪官污吏得查,他曾寄予厚望的佽飞军也开始堕落,这些昔日的恶少年果然不能信任么?

这天下,距离太平世尚远。

刘询不由担心,自己走后,大汉能走在正轨上,能有朝一日实现“太平”么?年轻的太子,能扛起这责任来么?

最烦躁的时候,皇帝甚至会想念辅佐自己使汉家中兴的那个人来,或许只有他能理解自己的梦想,也只有他的才干与眼界,才能在自己走后,掌好天下的舵,带领大汉驶向正确的道路。

“皇后,朕是否应该更大气些,对道远再信任些?”

夕阳快落了,刘询只感觉到有些冷,握紧了从掖庭开始,陪伴自己一生的爱妻许平君的手。

“平君,朕是否应该,召他回来托孤辅政?”

……

“道远,犹豫不决的时候,就用它来做决定吧。”

这是赵充国将赤仄钱送给任弘时的笑言,但在大灯塔之上,任弘却没抛。

而是恍然有所通悟,大笑着抽剑,将这枚挂在脖子上的赤仄钱一斩为二!

然后就将两半残钱给了刘更生和陈汤二人。

“这是昔日营平景侯送我的,今日转赠给汝等了。”

陈汤与刘更生莫名其妙,却不知任弘已经做出了决定。

他当初接过的,又何止是赵充国的赤仄钱和勉励啊。

任弘曾在大将军霍光病榻前,被他嘱咐说要挑好大汉的担子——虽然那天大将军与任弘说了很多虚言,但这一句,起码有点真吧。

任弘在燕然山驼城战场上,捡起了傅介子的佩剑,追击到郅居水,以其斩了匈奴大单于首级。然后便将剑佩戴至今,磨洗了十年都不舍得换。

他还接过了苏武的节,尽管当时他们一个在北海,一个在南海。

责任、勇敢、节气,是这些东西,助他成就了今日的事业。

而现在,轮到任弘卸下一些东西,将它们交给年轻一代人,不用再事事亲力亲为了。

刘更生将继承他的学识和求知,与耿寿昌等人一起,通过将东西方知识大汇总,构建出科学的基础。

陈汤则将继承他的开拓,或许任弘有生之年,能看到他和任白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伟人这句话说得真对啊,任弘或许还有二十年寿命,他能够继续护着已被一分为二的大汉继续前行,不论东西!

而他这“贺国”的国徽,任弘也知道该用什么了。

“书与剑!”

至于旗帜,当然是太白为首的五星出东方旗,这还用说?

回到码头后,任弘看着陈汤、刘更生,讷讷有心事的褚少孙,还有在港口等待的汉军士卒。昔日的淘玉工们挣脱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和农民的身份,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毅然西行,又跟着任弘,闯出了一方天地,打下了好大一片江山。

他们结束征战后,此刻正在欢声笑语,高唱汉歌,尽管他们不知道,自己跟任将军来埃及做的事,将深深改变中国和世界的历史。

“过去我曾对傅公说过,我要在有生之年,将汉阙修到极远的地方,不止于玉门西域,而要超过葱岭,甚至直达海西!”

“现在算是做到了。”任弘失笑,因为艳后已经答应,为了纪念汉军对埃及的帮助,要在亚历山大港法罗斯码头,修两面“汉阙”以作纪念。配上身后的法罗斯大灯塔,以及希腊、埃及风格混搭的建筑,一定是不伦不类吧。

当年吹的牛,任弘已实现,并有了更多的领悟。

“可我现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