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章(第2/2页)

不过这也就是暂时的,因为校报的质量过硬,很快便在学校内打响了名头,很快就有人主动来定报纸。

陈芸做的校报分为校园新闻,学术交流以及故事天地好几个板块,内容诚意十足。

她还在故事天地板块给自己搞了个专栏写长篇故事,反响不错,既拉动了报纸的销量,也养了自己的笔名。

校报的运营逐渐上了正轨,而郑卫华的调职手续也全部弄完,带着四个子女来了首都。

首都军区这边也给分了房子,面积比之前的房子要大不少,毕竟之前分房子的时候郑卫华才是营长,现在已经是副师了。

因为两个人都忙,这房子的装修全委托给了郑卫华的警卫员,等全部弄好又过了一个月。

搬新家这天,陈芸把玩得好的同学也请了过来,一群人吃吃喝喝,陈芸在桌上宣布了自己的计划:“我准备做月刊。”

经过这段时间都运营,校报的故事天地有了一批固定的作者,版面渐渐放不下,是到了升级的时候了。

“到时候把故事天地这个版面去掉,换成别的,原先作者写的故事都放杂志上。”

校报用作者的稿子会给予相应的稿费,虽然因为发行量太少导致稿费也很少,但也聊胜于无。

这校报等于是她一个人拉起来的,其他人也没什么意见,于是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陈芸有自己的野心,不满足于把自己的月刊限制在学校范围内。

她的月刊内故事只占一小部分,还有各地风景介绍——这些也是从同学手里征的稿子。

做杂志比做报纸麻烦的多,陈芸人手不够,一个人要顶几个人来,好不容易做出第一本样刊,确定没问题之后,便打着院系的名义向新华书店推销。

这个过程比陈芸想象中要困难许多,最初几个月完全推销不出去,每个月都要亏不少钱,后来反倒是在学校里面火了,学生私底下传阅在附近几所大学都有了名气,渐渐让销量升了上去,勉强维持保本。

陈芸做杂志很认真,各方面都要精益求精,累的时候一天就睡三个小时。

这样的付出当然也有回报,她的杂志办到第六期时,终于有书店抛来了橄榄枝。

搭上书店渠道的杂志销量极速上涨,短短几年时间,就已经在十多个省市的新华书店铺货,每期印数超过十万册。

校刊属于学校,毕业了也带不走,但陈芸这几年做杂志的经验,通过杂志所结识的人脉却是属于自己的。她还成功忽悠了三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再创业。在八十年代初期,这种决定不可不称之为疯狂。

有过一次成功的经验,第二次做杂志较之第一次要顺利太多,之前四年时间让校刊每期印数超过十万,现在不过半年时间,就凭借之前积累的名声和开拓的渠道,使每期杂志的印数超过五万册。

陈芸与同学创建的杂志不像校刊一样大杂烩,走的是专精路线。从最初的文苑开始,渐渐新增了旅游、科普,以及潮流服饰等等杂志。短短时间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媒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