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体育老师不得体弱多病(第2/3页)

当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的时候,读书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改变命运的方式。

因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千军万来闯高考这个独木桥,就成为绝大多数华夏人最好、也是最合理的选择。

不过,随着这些年国家的高速发展,人们不可避免的出现分化。许多人依旧需要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社会地位的跃迁;而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他们的需求则开始多元化。

这部分中产阶级的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固执的认为,只有读书上大学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

他们更加的开明。

孩子如果有天赋,能够成为职业写手、职业UP主、职业撰稿人、歌手、偶像艺人、演员……等,他们也能接受,并有意向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在继续上学作为保底的前提下,他们会更乐意培养孩子的兴趣,挖掘他们的天赋,并接受不一样的选择。

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这其中,诸多培训机构看到了机会,并如同雨后春笋般兴起,不少人因此发家致富,挖到创业的第一桶金。

楚歌对于以此赚钱不是很感兴趣。

但他觉得这里面有机会。

所有人都知道,华夏足球的职业运动员不少人都属于高薪阶层,而进入这个领域的年轻人数量少。足球运动员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不过,哪一行哪一业的竞争不激烈呢?

相比较于其他职业,足球运动员的竞争激烈程度未必算得上特别高。

至于足球运动员吃青春饭的问题,吃青春饭的职业,又何尝只有足球运动员这一个职业呢?

以前,足球运动员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社会认可度比较差,虽然赚钱,但普遍认为是水平菜、素质低。

这样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国足球员的不争气,也有无良媒体瞎编乱造各种新闻,甚至是蹲酒店房间就能发现场一手新闻等等综合所致。

但楚歌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刻板印象。

楚歌本身是重点中学的学霸,成绩优秀,属于那种发挥正常就能进985的学生,并不属于刻板印象里足球运动员就一定是差等生。

他长得帅,踢球风格更帅,天然就成为年轻孩子们追捧与效仿的偶像。

而且,他在足球领域的成功,以及在商业领域里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也让人们看到了,如果华夏拥有一名顶级影响力的足球运动员,将会具备怎样的市场价值。

当年姚明的出现,让无数校园里的年轻人爱上了篮球。

而如今楚歌,毫不夸张的说,已经让所有的孩子们都认识并爱上了足球。

足球已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欠缺的,只是一个合适的发展契机。

因此,楚歌才会萌生这样的一个想法。

许多人在选择踢球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非常现实的困难。

首先是场地等硬件条件有欠缺。

苏青青她们之前很多的工作,都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她们花了很多时间与金钱,在很多学校里赞助兴建足球场,赠送球鞋与足球。

而楚歌的想法是,这些工作继续做,但也要注意到,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其实不缺少踢球的硬件环境。

城市里的孩子遇到的问题,不是场地问题,而是家长与学校的观念问题,以及最现实的,从事足球的后路问题。

任何职业都有优胜劣汰。

足球也不例外。

成功的从来都是少数,而失败者呢?

足球存在的很大的现实障碍,就是虽然成功者可以赚取高薪,但失败者却往往一无所获,而且还会浪费最好的青春年华,以及可能一身伤病。

很多人都是因此打了退堂鼓。

他们都知道足球是可以赚钱的职业,但一旦没有能够进入到职业足球的一线队,那么后果是一般人无法接受的。

于是,许多潜在的,有机会成为职业球员的孩子纷纷退出。

而这些人中间,说不定就存在着一些非常有天赋、非常有机会可以成功的年轻人。

这非常的可惜。

楚歌想要在学校里建立足球部,就是想为那些职业足球里不走运的人们,提供一个现实可行的退路。

一方面,城市学校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有需求。

而且,楚歌也可以利用他全国代表的身份,以及自身的影响力,去推行有些带着部分强制力的学生健身政策。

比如“体育老师不得体弱多病”等等。

另一方面,足球部的成立可以吸纳大量的专业人士就业,解决困扰地方政府的一部分就业问题。

而且由此形成的体育产业化,还会提供许多新兴的产业需求,在扩内需、促发展、保就业等各个方面,也会起到积极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