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第2/2页)

乔御转过头一看,威尔逊教授笑得温和无害:“乔,这里的厨师还满意吗?”

乔御:“挺好的,味道不错。”

米线汤底是筒子骨汤底,配上酸辣爽口的水腌菜,乳白的汤汁上盖着满满一层软烂的羊肉,营养又健康。

“别太紧张,他们也是无聊太久了。而且每过三年一轮招新,每次招新十人……这导致总有一个研究所招不到人。招不到人的话,就没办法开迎新会,不开迎新会的话,全年又少了一个活动。”

威尔逊咳嗽了一声:“对了,不知道你对病毒学是否感兴趣?”

说起来,威尔逊教授也是冷泉港病毒研究所的副主任呢。

……

……

几天下来,乔御已经彻底麻木了。

他的心情在短短几天内,大概经历了“卧槽,诺奖大佬”,“诺奖大佬对我说话了”,“刚才走过去那个好像是诺奖大佬”的变化。

整个冷泉港目前也就7位诺奖大佬坐镇,其中,DNA之父J.D沃森,因为年老体衰,已经不再参与科研任务。

相比于外界,冷泉港待遇再怎么好,也终归有些冷清。

这种冷清,不是没有人的冷清,而是那种从外面晃眼一看,根本看不出这里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科研中心的冷清。

日复一日的实验,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

明明一百里外就是全世界最繁华的纽约,位于长岛一隅的研究中心却显得与世隔绝。

冷泉港欢迎各地学者、欢迎来学习参观的小孩、欢迎人傻钱多的投资人;却不欢迎政客、游客和记者,因而保持了独立性与纯洁性。

在这里,乔御确切的感受到了一句话:“科学没有国界。”

教授们国籍、肤色不同,生活习性各异,口音天南海北,但是在传道受业解惑时,却同样倾尽全力。

他像是海绵一样,努力吸取着知识,学习着经验。奔走于各个诺奖级的实验室之间,和行业顶尖学者交流、学习。

如果说,在来之前,乔御还有些犹豫;但是来之后,他承认自己很喜欢这个地方。

乔御入乡随俗注册了几个社交软件,把过去收到的名片都翻出来,挨个加了好友。

喻寒溪发来贺电:你还是那个微信都不会用的乔御吗?

之前喻寒溪在微信上给乔御发了消息,结果三天没得到回复,无奈之下只好打了个跨洋电话。

因为乔御坦言道“自己不怎么看微信”,被喻寒溪记恨到现在。

喻寒溪:我听说你去了冷泉港?

乔御:是的。

喻寒溪:那最好不要说你认识我。

乔御:?

喻寒溪:当初冷泉港也邀请过我,我没去。于是他们邀请了哈佛的一个副教授,和我研究的同一领域。

喻寒溪:可能是想证明我不去冷泉港是我的损失吧,他们让那位副教授发了很多论文。

乔御:……然后呢?

喻寒溪翘起了二郎腿:都没我的好。

喻寒溪这话说的有些欠揍。

他活到现在都没被套麻袋,第一是因为长得还行;第二是因为学术成就的确令同龄人望尘莫及。

喻寒溪补充道:“当然,这不是冷泉港的错,主要是那个人烂泥扶不上墙。”

乔御在这里度过了一周。

第一周的最后一天,把他邀请过来的冷泉港首席执行官布鲁斯·斯提尔曼,在入学欢迎会上,发表了演讲。

没有记者、没有摄像机。

这样的演讲,布鲁斯每过三年就会进行一次;冷泉港的科研员们,每过三年也都会再听一次。

有些人三年前是在这里求学的学生,三年后已经成了正式的职员。

布鲁斯西装革履,坦然道:“不管重复多少次,我还是要说。”

“你面前的前辈,他们可能曾经是某个中心的主任;某一届诺贝尔奖的获奖人;亦或者是某个同校教授……你在新闻上见过他,在教科书上看见过他,又或者学过他的论文。”

“你们可以对他们保持敬畏,但是要记住,你们年轻人的目标,不是永远活在这些人的光芒下,而是去战胜,去超越他们——去超越我们。用你们的一切力量,从我们身上去汲取养分,我们愿意成为这块基石。”

布鲁斯的目光,看向了第一排的年轻人。

其他地方开什么会,坐在前面的总是领导或者德高望重的前辈。

但在这里,不是。

虽然霍尔曼曾坦言,这是因为很多老科学家听领导讲话,听着听着就开始睡觉……负责会场布置的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出此下策。

但冷泉港总归是不同的。

布鲁斯沉声道:“这就是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延续至今的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