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第2/4页)

几个蔗农顿时都松了一口气,道:“谢谢三爷!”

却有一个蔗农冒出来:“贾三爷,听您刚才说的,那橡胶树好像也挺不错。说实话,甘蔗种了那么些年,这点利也就到头了。小人就想搏一个新鲜,旁人没种过的。”

登时有人问:“你不怕血本无归?”

那名蔗农道:“本钱都是贾三爷的,我怕个什么来?最多只怕我人笨,贾三爷给的种苗我种不活。”

贾放异常肯定地一挥手:“绝不可能!从我这儿出去的种苗,都有农学院的学生手把手地教你种,包教包会。”

桃源寨潇湘书院的农学院,因为老邵这块金字招牌在,早已闻名乡里,不止是桃源寨武元县,如今永安州都有不少人知道“农学院”这三个字。

这么一说,原本已经摇摆了的蔗农顿时又心动了。贾放大手一挥:“不妨事,你们且自考虑去,多打听打听。等拿定了主意,直接过来找农学院,签个契纸,就可以领种苗回去种了。”——就是这么简单。

蔗农们登时都千恩万谢地去了,暗自庆幸,无论将来糖坊的生意如何,他们都已经找到了一条后路。

一时蔗农的问题暂时解决,贾放的问题又来了:话说,为什么广州和梧州的制糖作坊又开工收甘蔗了呢?难道是预知北方南下的糖会有什么问题?

他想到这里,赶紧提笔,将自己的疑问写下,通过固定的渠道将信辗转送到水宪手中去。四五天之后,贾放收到水宪的回信,说是南下的糖不会有什么问题,贾放尽可以放心。

*

京里,贾赦始终留心着“雪花糖”的行情市价。

如今市面上有两种“雪花糖”,一种叫做“雪花洋糖”,一种就叫“雪花糖”。名叫“洋糖”的,虽然名字里也有“雪花”两个字,但是糖色不够白净,微含杂质,甚至里面还能吃出些细砂之类。

另外一种“雪花糖”则是纯净的白砂糖,每一粒糖晶大小都十分均匀,毫无杂质。价格却比“洋糖”还要便宜上好些。

于是京城的百姓们都是一脸疑问:“为啥洋人要把咱们当憨憨?”

“是呀,明明东西不如咱们自己的好,还要卖这么贵。是觉得咱们人傻钱多吗?”

京里的百姓都不买那“雪花洋糖”的账。白糖这种新鲜东西原本就不是必需品,现下也不过是有闲钱了就饶上那么一两二两的,做菜是调个味儿,娃儿不爱喝白粥就加一些些儿调成甜粥……价钱自然是越便宜越好。

在任何方面,北方来的雪花糖都堪称完美。

京中却有不止一家的达官贵人掺和着这白糖的竞争。不少大族看在三皇子的“面子”上,入手了不少“洋糖”,一入手便烂在手中,无处可卖,又不好意思给三皇子再退回去,只能天天吃甜食,时不时被硌一下牙齿,抱怨一声。

贾赦是一早就言明了不掺和的,也将这消息暗暗透给了他岳家张家和外祖史家。

谁知史家还是吃了不小的亏——就因为那个嫁去了史家的王家小姐,撺掇了自己的丈夫,挪用了一部分公账上的钱,买了很多“洋糖”。

而王家吃的亏更大,毕竟都太尉统制府王家属于三皇子的重点拉拢对象,因此也吃下了一大笔“洋糖”。市面上因为“雪花糖”非常充裕,因此这“洋糖”即便是降价也卖不出去。

王家人正着急的时候,没曾想史家又递了话过来,说是荣国公府史夫人说了,王家的闺女果然是搅家精。若是史家没有娶王家的闺女过门,公账上也不至于亏恁多钱。

王家被气上了火,再加上耻于见亲家公婆,顿时绝了与史家的来往,同时也暗自反省教养女儿时是不是真的错了。

而史家却觉得史夫人是得了便宜还卖乖,毕竟这王家小姐最早是说给贾政的,就是因为贾政没娶,史家才娶了去的——若不是这样,现在亏钱的就该是贾家,而不是史家。

于是史家也与宁荣二府断了往来。贾家原本与王、史两家联络有亲的,现在却渐渐显出几分孤臣的模样。

但很快,京里传出消息,说是质量较好的“雪花糖”不久就要断供了。京里错囤了洋糖的大户人家眼巴巴地等着,指望着“雪花糖”断供之后,洋糖能翻一翻身。

谁知这消息一传出,“雪花糖”的价格先飚了上去,哪怕是小户人家,手里有点儿闲钱的,只要是吃得起糖,就都囤了一点在手里。

“洋糖”却很不幸,依旧无人问津。囤货的大户人家,连同三皇子身后的那些大行商们,忍不住都有些失望:这“洋糖”,就真的这么不成吗?

很快,供应正统“雪花糖”的几家行商出面辟谣,说是供应与运输渠道通畅得紧,没有任何问题。“雪花糖”的价格,随即恢复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