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第3/3页)

“刁难人你也得受着,你不知道吗?是咱们铺子的老板先自食其言,断了给‘小楼’的供应,专供‘东门’。结果人现在镇国公府赶着荣国府讨饶去了,咱老板也是恨不得自打耳光,打得脆响。所以人家说什么咱们就得做什么。”

“再说洗牛杂这事儿,虽然麻烦,人家‘小楼’那边钱也给足了不是吗?那你还抱怨个什么抱怨!”

伙计想想也是,便低下头继续清洗毛肚,一边洗一边嘟哝:“这费半天劲儿地洗出来,有谁去吃它哟!”

可是在“小楼火锅”,这毛肚没用多少时日,便成为了一道被人追捧的热销菜。

“小楼”推出了一道“九宫格”火锅——这火锅比用来涮肉的铜锅还要简单,就是一口大锅,里面架上了四枚铜片,做成了九宫格的形状。

而火锅中的汤底则是一种颜色红艳艳、看上去油汪汪的红色汤底,煮开之后,香辣味四溢,据说这香味,在晚晴楼上都能闻到。

但刚开始的时候,“小楼”的伙计就直说了,必须得是性情勇烈、能吃得辣的人,才能点这“九宫格”火锅。而且劝食客们“量力而行”,不要逞强。

食客们就都奇怪了:这世上只有向外兜售生意的店家,哪有把客人往外推的食铺?——这分明就是欲擒故纵。

但就算是欲擒故纵,也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不够“勇武”,是个怂包,所以每天特地来“小楼”尝试这“九宫格”的人,就算不多,但也总有那么十几桌。

伙计非常热心地介绍:“这九宫格,分成三类,中间一个大格,火力最猛,汤最宽,用来涮那些用武火烫熟的食材:毛肚、鹅肠、肥牛之类,七上八下就能烫熟了。”

众食客心想:这吃的都是些啥?

“四边的叫做‘一字格’,用来煮一些需要煮一会儿才能入味的食材,比如黄喉、嫩牛之类。”

众人又愣住了:黄喉又是啥?

“四角上的叫四角格,这几处火力最小,适合煮一些需要炖煮才能入味的食材,不过您不能心急,放在四角格里的且得煮上一阵子,不过那样煮出来的格外原汁原味……”

伙计一一介绍完,送上来一大盘食材,众食客便慢慢辨认:这是毛肚、这是黄喉、这是鹅肠……

再按照伙计介绍的文武火攻略来涮食这些稀奇古怪的材料,人们一试,便都被辣得不成,哈哈地吐着热气,或是灌自己两口“小楼”供应的乌梅汤或是杏仁露。

但是谁也不敢停——生怕一停下来就被人认为是“怂”,不够勇武,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试吃,试着试着,这些稀奇古怪的食材特点终于尽显无疑。

毛肚脆,但表面那些密密麻麻的褶皱却能饱饱地吸附汤汁,只涮一涮就能很快入味。而黄喉爽脆、鹅肠滑弹,但最让人无法丢下的,却是那锅底的味道——辣,火辣辣,让人吃得浑身冒汗,却欲罢不能。

很快,在“小楼”证明了自己的勇士们,没多久又开始念叨起这种有些“自虐”的味道,以及稀奇古怪在别处吃不到的食材,便又呼朋唤友,拉上新人,继续去“验证”自己的勇敢。

一时之间,“小楼”火锅以“三大名锅”并称于世,分别是酸菜白肉锅、酸汤鱼锅、九宫格辣锅——三种都是以绝妙的滋味取胜。

不久,被打坏了的“东门”也修整了重新开始营业。“小楼”和“东门”以及其他后起之秀一样,也都经营“铜锅涮肉”。但是“铜锅涮肉”哪儿都能吃到,“三大名锅”却只有“小楼”一家有。

那种红艳艳、火辣辣却又喷喷香的汤底,还有那自带解腻功能的酸味,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放眼整座京城,没有人知道。

这便注定了“小楼”在这冬日里的“火锅江湖”里独占鳌头。

*

贾放见到“小楼”的生意上了正轨,便亲自去向张氏辞掉了他那两成“分红”,自己从“小楼”的生意里抽身而出,转回头料理大观园——毕竟那才是“主业”。

这时“蘅芜苑”已经建成了。负责重建这院子的工匠恭敬把贾放请回园中“验收”。算算时间就要进腊月了,只要贾放满意,工匠和小工们应该就可以各自拿回工钱,回家过年了。

但贾放并不满意——蘅芜苑的建筑质量是没有问题的,修出来的园子和他印象中原著对蘅芜苑的描述也没有差别,各种防火措施也都到位。

但问题是……贾放的那幅卷轴上,蘅芜苑所在的区域,始终都没有变成彩色。关于下一项建筑的提示也没有出现。

贾放纳闷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