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第2/2页)

当然了,所谓的请范仲淹开蒙,只是标志着皇子和公主正式开始读书识义而已,并不需要范仲淹大材小用、亲自教小孩儿识字。

宫女太监里都有不少知书识礼者,认字这种基础课,根本用不到宰相来教。

范仲淹略点了一下头:“官家的意思是,要让公主与皇子一起读书?”

刘恩笑道:“相爷明白。公主是从小养在官家身边的,说句无理的话,官家疼爱公主,更甚于皇子。皇子有的,公主自然也要有一份。正好两位殿下年纪相同,一起拜师发蒙,也不碍着什么事情。”

范仲淹心里隐隐约约地明白了些,送走刘恩之后,自己坐在书斋里处理起了从扬州传来的公务。

扬州那边最近要新开一家造船厂,造的也是和汴梁一样的自行船。造船自然要征用港口,扬州附近的港□□通南北,寸土寸金,叫那造船厂老板自己买下来根本不现实,只得官府出面征用。就在这一征用之间,就生出了无数的事情。

说来还是各地有所不同,汴梁城在天子脚下,万事还是以官府为先的。当初晏殊要办大学,背后靠着官府,就在京郊圈下了好大的一块地皮,还占了一处深水良港,如今可以供作造船之用。扬州离汴梁就远些,兼有豪商巨鼓聚集,声势浩大,官府的话语权就小些。一处港口的利益,都有数个行会把持着,官府想要征用,基本上是没门的。

范仲淹将这些关于扬州港口的公文都归拢到一起,打算等明天进宫的时候递给皇帝看。

他打算建议皇帝将造船厂迁移到不那么繁华的地方去,不要去和扬州商人争利。这不单纯是挣不挣得过的问题——官府毕竟是官府,当真要挣,难道官还比不过民吗。只不过他以为,在扬州占据一座港口造船实在是有些浪费。船在哪里都能造,只要有良港,造出来就能下水。

扬州可就只有一个啊。

对了,最近自行船的数量越来越多了,各地的港口码头渐渐出现了容纳不下的情况,得酌情扩建了……还有扬州那边之前还说,河底泥沙淤积渐多,港口变浅,曾有自行船搁浅的事情发生……河底泥沙淤积,这能有什么法子……难道要组织人手去清理河道吗……说到底还是因为自行船太大了吧,之前这么多年都少有船只搁浅在内河码头。

他将这些无法决断的事情都汇集在一处,打算都提交给皇帝亲自处理。

这时候,他夫人看望出嫁的女儿回来了。

范夫人坐在他身边的椅子上,轻轻叹了口气:“苦了令仪了。”

范仲淹从文书间抬起头:“令仪还好?”

范令仪的月子已经坐完了,范夫人已经去探望了她好几回。

范夫人道:“比之前是好了些,能下地走动,吃些鱼肉了。”

范仲淹又问:“外孙可好?”

范夫人微微笑道:“好,生得白白嫩嫩的,将来一定如他父亲一般是个美男子。”

范仲淹沉吟:“定好大名了么?”

这孩子刚出生,范令仪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叫百索。如今刚刚满月,大名还没定下来。

虽说孩抱中物,大名不着急取,但做长辈的自然是早早的就在心里拟了无数个佳名了。

范夫人微笑:“还没定下来。狄家那边,狄王妃虽赐了好些东西下来,但到底没说要赐名的事情。狄青说他才疏学浅的,想请岳丈给小儿取个佳名。”

范仲淹捻了捻胡须,一本正经地道:“既然他如此说,那我就取一个吧。”

他从整整一桌案的公文底下抽出了一张小笺,递给范夫人:“我近日随便拟了几个名字,你瞧一瞧,有哪个看着好的,不如就定下了吧。”

范夫人低头一瞧,一张笺上拿小楷写了几十个名字。

她端详了一会儿,拿笔圈出了一个字:“此名如何?”

她圈出的是个昶字。

范仲淹刚想说此名甚佳,却又想起了宫里两位殿下之名——一名旦,一名旭,皆从日字。虽说避讳尊名不必避讳到这个地步,但作为近臣,还是小心为妙,尽量不取这等有嫌疑的名字。

而且昶字和旭字形态上就有点像,如此一来,更加不好了。

他摇摇头,提笔又写了一个字。

“昶字不好,改成这个吧。”

他写下的,是个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