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第3/4页)

狄青的婚事不能往后延,必须得赶在三年之期内办完。但好在现在他和南清宫已经做好切割了,他娶妻不在南清宫,只要别大.操大办,就不会引人注目。

如果仅仅只是缩减宗室开支就能够补上这两年减税的窟窿的话,赵受益可能还不会这么头疼,大不了亲戚朋友们一起勒紧裤腰带嘛。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赵家宗室一共才多少人?

第一代的赵氏皇族是太.祖太宗魏王,只有这三人的后代才是所谓的“宗室”。到赵受益,也不过是太宗的孙子,第三代皇族。

再加上烛影斧声、太宗登基之后的那一拨明里暗里的血脉清洗,到赵受益十七岁这年,赵氏皇族不能算是血脉稀薄,但也没繁盛到能给国家财政拖多么大的后腿的地步。

之所以先拿宗室开刀,只不过是为了做个样子而已。

真正想要节省下来财政开支,还是得……

赵受益暗叹一声。

还是得缩减军费、减少官员俸禄。

这可不是小事。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你要减工资,那你跟人家的梁子可就结大了。

文官那边,虽然一个个冠冕堂皇说得好听,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俸禄一少,照样要闹起来。

这也是赵受益首先削减宗室开支的原因了。

皇帝家都节衣缩食了,降你点俸禄怎么了?

难道你比皇帝都金贵,皇帝吃得了苦,你吃不得?

只要赵受益把戏做足,那些文官也就只能在心里发发牢骚,还不敢真的做点什么。

但军队那边可不一样。

宋朝的军队已经积重难返,厢军禁军什么的就是一群兵痞混混的集.中.营。

寇准折腾了这么些年,打了两场大仗,也不过就是勉强训练出了三十万能打仗的禁军罢了。

除了这三十万禁军,其余的军队,都只是躺在国家财政上敲骨吸髓的米虫。毫无用处,还比谁花的钱都多。

赵受益早就看他们牙痒痒了,打算找个机会把他们都裁了。正好趁着这一波减税的功夫,把这群酒囊饭袋都扔了。

不扔了他们,等着这些无用之军自己滋生繁殖,早晚要将整个国家都拖垮。

但是……

还是那句话,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文官都是斯文人,恨上了你也只能写几篇酸文骂你、抹黑你。你还是个皇帝,他们连骂你都不敢明着骂。

那帮兵痞可不一样。人家虽然不会写文章,但是人家敢上街闹事啊!

你不给人家每月发钱了,人家就成群结队走上街头,也不干别的,看见店铺就砸、看见人就打。你能奈他们何?

你要把他们都抓紧牢里?

官府要是建得出那么多的牢房,当初也不至于要把这些人招进军队里。

要想平定这些人带来的骚乱,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赵受益之所以愿意承担这份代价,一是由于他明白冗兵是宋朝大患。军队一日不改革,宋朝就一日不能从越穷越弱越弱越穷的怪圈中挣脱出来。

这个穷不是指社会经济上的穷,而是指国家财政上的穷。

养着那么多的吸血虫,能不穷吗?

宋朝要不是社会经济比前朝都富裕,还养不起这么多的吸血虫呢。

第二个原因,就是,黄河以北的受灾州郡确实承担不起这两年的赋税了。

为了黎民生计考虑,就只能减税,缩减开支,裁军。

他裁军的最初目的,就是想减轻灾民的负担。

为此,他不惜承担被裁撤的兵痞闹事的风险。

但这个闹事也只是暂时的。等夏玉奇的蒸汽船投入使用,蒋平就能在全国各地都开上工厂——交通便利了,生产才能遍布全国。

这么多的工厂,都需要壮劳力来充当工人。

哪来的那么多壮劳力呢?

被裁撤的军人不都是现成的劳力吗?

这些人有了去处,自然就不会再在社会上闹事。

虽然当工人自食其力不如以前躺着拿钱爽快,但毕竟是有了个饭碗捧着。

赵受益要做这么多的事情,为的就是减轻灾民们的负担。

但如果减税的环节里出了纰漏,有贪官污吏欺上瞒下,对上说我们给百姓减税了,对下说皇帝今年还让你们如数纳税,然后将这部分税款中饱私囊。

皇帝承担了减税裁军所带来的风险,还要背上百姓的骂名——我们的日子都难过成这样了,皇帝老儿还要收税!

百姓们也没有得到休养生息,还是要照常纳税,疲惫不堪。

过了两年,国库里没钱了,百姓生产还没有恢复,整个社会都陷入停摆,只有贪官污吏们赚得盆满钵满。

这种亏本买卖,赵受益不做。

既然要减税,就要把这税减到实处。

该减的地方就减,不该减的地方不能减。

还得监督着基层官吏,不叫他们欺上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