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一曲新词酒一杯,欲饮琵……(第2/2页)

之前寇准和刘娥互相伤害的时候,有一回,刘娥的人攻击寇准,说莱国公啊你一个人当了这么多的官,肩负这么大的职责,你累不累啊?要不你卸下几个担子,让大家帮你分担分担?

分官就是分权,寇准当然不能干,于是就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当着这么多的官,一个人为大宋朝尽好几份忠,我乐意,我自豪。

刘娥的人又说,可寇相公你身为昭文馆大学士,是文臣之首,又兼着枢密使,管着禁军,这不合适吧?

文武勾结一向是宋朝大忌,像寇准这样两边的权力都抓着不愿意放手其实也挺犯忌讳的。

寇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喊出老子就是要出将入相,只能说,我这不也是没办法嘛,不是我霸着枢密使的职位不放,实在是除我以外,当今朝廷再没有人能兼负得起这个职责了!

刘娥这时候就说了,谁说朝中无人,本宫就有一个人选,足以胜任枢密使一职。

寇准说,若是太后举荐的人选果能胜任,老夫愿意退位让贤。

刘娥微微一笑:“此人正是……”

时任枢密副使的晏殊悄悄地踮了踮脚。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枢密使下位了,不就是应该由他这个枢密副使顶上吗?

“此人正是淮南节度使张耆!”

晏殊的笑容僵在脸上。

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不是让他这个枢密副使直接升任枢密使?

还有,张耆是谁,他何德何能,能够担任这个枢密使?

张耆是太后刘娥的故交。

刘娥是蜀地孤女,先嫁与银匠龚美为妻,之后才经人举荐入了三皇子赵恒的王府,备受宠爱。

这个举荐人就是张耆。

赵恒对刘娥是真爱,不在乎她出身微贱,也不在乎她来路不明,但他爹宋太宗在乎。

听说自己的宝贝儿子与一个这样的女子厮混在一处,宋太宗大怒,下令将刘娥逐出王府。

赵恒舍不得把刘娥赶走,于是就将刘娥送到了张耆家中,托张耆代为照料。

张耆诚惶诚恐,侍奉刘娥甚为尽心。为了避嫌,还在城中另置一宅,将自己家完全让给了刘娥。

后来刘娥回到了赵恒的身边,一步一步从美人升至皇后,如今赵恒驾崩,刘娥又成了摄政太后。

张耆当年的举荐之恩、助护之义,刘娥一刻也没有忘记。

她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如今自己掌了权,怎么也不能委屈了恩人哪。

张耆是武官,刘娥早就想将他提拔为枢密使了。

只是之前契丹入寇,前线战事吃紧,她只能先让寇准先当着这个枢密使,想着等战争结束就用张耆替换寇准。

结果寇准回来之后又要练新军,霸着枢密使的位置不动了。

刘娥坐不住了。

她倒不是非得让张耆当这个枢密使不可,报答恩人又不只有这一种方式,但寇准这种恋栈权位的行为让她十分的不爽快。

本宫才是垂帘听政的太后,你姓寇的算什么东西!

结果两边这么一吵,晏殊不乐意了。

张耆是谁啊?凭什么他来当枢密使啊?

你们置我晏殊于何地啊?

于是晏殊慷慨出列:“太后,万万不可啊!”

寇准正想着要怎么反驳刘娥这个人选,结果就看见晏殊出来发言了。

有人替自己说话当然好了,寇准乐得退居二线省省嘴皮子。

结果寇准越听,越觉得不对味儿。

晏殊所言张耆不宜为枢密使的理由很简单:不符合规定。

当年太.祖太宗指定本朝律法的时候,为了防止官员们互相勾结,定下了一套例法,将官员升迁的方式规定的死死的,并要求宰相完全依照这套例法来任免官员。

你不依例,你就是徇私,就是枉法。

而张耆升任枢密使这个事情,如果按照这套法规,是不可能的事情。

晏殊就是以此为由企图驳斥太后任命张耆为枢密使的决定。

但是晏殊忘了,此时寇准也在现场。

寇准对这个规定官吏升迁办法的法规是深恶痛绝的。

太死板,太不知变通,毫无一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魄。

按照这个规定来任免官吏,只会选拔出一批又一批擅长循规蹈矩的人才。

他当宰相的时候,任免官员从不依例。

甚至于说他自己的升迁之路,也是完全不依照规定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刘娥说出张耆这个人的时候,他在想其他的方法反驳刘娥,而没有直接将这个规定抬出来的原因。

听着晏殊一口一个“不依例”,寇准的脸,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