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第2/2页)

但他们根本带不走那么多的粮食,即使裹挟着平民充做役夫,也只能带走一小部分。

所以他们糟蹋的永远比抢走的多,为的就是恶心人。

边境诸城镇对付契丹人也有一手,一边组织民兵监视契丹动态,一边下地抢收,抢收完后就该挖地窖的挖地窖该往山里藏的往山里藏,誓不让契丹带走一个人、一粒粮食。

也算是人民群众在斗争中获取了珍贵的对敌经验吧。

但这些经验对付契丹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是以一村一镇之力对付人家一个国家的优良正规军。

所以边境人民的自发抗敌行动基本上是输多赢少,每年还是会被契丹抢走不少的东西。

而寇准的出现,给瀛州人民带来了希望。

瀛州人是知道寇准是谁的。

十余年前,辽国太后皇帝御驾亲征,大举入寇,马上就到了瀛州城下,来势汹汹。

瀛州的百姓还没有忘记当年几乎沦为俘虏的恐惧。

但是寇准带着皇帝出现了。

自从寇准一出现,便稳定了军心民心,还斩首了契丹敌酋,逼退了辽军。

澶渊之盟在士大夫中毁誉参半,和寇准关系不好的一些人更是将之贬低得一无是处,认为这是城下之盟,寇准丧权辱国,遗臭万年。

但百姓不会知道什么是城下之盟,也不懂什么叫丧权辱国,他们只知道,寇公击退了契丹,寇公是瀛州百姓的大英雄。

时隔十余年,契丹再次入寇了,当年的青壮如今也老了。

但他们的儿子正年轻。

一听说寇公打算组织民兵和契丹打什么游击,这些人马上就把自己的儿子们送到了寇准的眼前。

这就是民心。

寇准不讨士大夫们的喜欢,但在民间却是颇有威望。

这也是赵受益选择寇准作为此次抗击契丹的统帅的原因。

宋朝的统治阶级早就烂到骨子里了,士大夫救不了宋国,只有百姓自己能救宋国。

而寇准就是此时,将士大夫与百姓连接到一起的那个人。

他是最合适的,除了他,大概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寇准不止在架空皇帝方面有经验,在抗击契丹方面也有经验。

他在瀛州打退过一次契丹入侵,如今有了天赐兵书,再打退第二次,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任务。

他花了三天的时间说服各个村庄里的乡老们组织青壮抢收粮食,又将健壮些的妇女、儿童编做巡逻小队,一有风吹草动,立刻报告给田地里的壮丁。

粮食抢收完后,他又组织这批壮丁将粮食收入地窖——地窖都是现成的,这个不用再挖。

地里的粮食收完藏好后,寇准将所有村庄的壮丁抽调了大部分,编做民兵训练,在组织之前巡逻队的妇女儿童将自己家里的存粮和值钱的物事都搬到地窖里。

等到辽军一到,所有人往地窖里一藏,管教辽军看到的是一座光秃秃的荒村,小麦秸秆都不剩的那种。

做好了一切准备后,边境的斥候终于来报,契丹入境了。

寇准命斥候火速通知各村镇备战,自己稳坐中军,严阵以待。

成败在此一举。

契丹军队里有一位百夫长,姓耶律,是辽国太宗耶律阿保机的子孙。

他今年三十余岁,南下打谷草已经十余次了。

每年秋收前后的南下,是他最兴奋的时候。

不仅可以抢来宋国的粮食、奴隶,还能积攒军功。

宋国边镇土兵虽然厉害,但在大辽的铁蹄之下,还是要瑟瑟发抖。

更何况……

他望向大军中间那顶最威严、最奢华的黄帐顶——

更何况,这一次和任何一次都不同。

这一次,他们有皇帝御驾亲征。

这一次,他们的骑兵比任何一次都多,他们的准备比任何一次都充分。

他明白,这次南下,绝不会像往年那样,抢些粮食和女人就回来了。

这一次,他们要更往南走。

越过白沟,越过黄河,直到大宋的都城——开封府。

一定可以的,大辽的铁蹄,一定会践踏在宋国的京城之上。

这次南下,一定会完成十几年前太后未竟的事业,统一南北,征服宋国。

一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