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第2/9页)

在我的面前,当然摆有一张患者用来躺着的柔软的病床,一边的床角下摆着一套熏香的器皿,可能是薰衣草吧,一种淡淡的香气飘浮在房间当中。

万事俱备,患者什么时候出现都没问题了。

在寂静的房间内,我一个人坐在转椅上,打开了即将到来的患者的病历。

今天前来就诊的患者,冰见子医生一星期前已经诊治了一次,她建议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对方也同意了。

不用说,我对这份病历已经读得再熟悉不过了,患者名叫片山夏美,还是一个十七岁的高二学生。

一般的心理治疗,把那些抱有烦恼和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称作来访者。与之相对,用语言和态度来宽慰这些患者的人,称为心理咨询师。

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关系,和一般医院里常见的那种传统医患关系截然不同,在一般医院里,由于医生处于给患者治病的立场,所以治疗者属于权威地位。

然而对我们来说,两者与其说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不如说是心理咨询师需要患者听取自己的意见,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

虽然我属于临阵磨枪,但是这种程度的常识我也具备,今天的来访者一个星期以前曾和她母亲一起来过这家诊所。上次她穿了一件花连衣裙,今天也许是刚从学校出来,她穿着一件运动上装和一条格子裙子。

冰见子医生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位女高中生,让我进行第一次的心理治疗呢?我没有直接问她理由,但或许她认为年轻女性比较容易向我倾吐烦恼,或者说交谈内容相对简单,我比较好处理吧。

不管怎么说,对我来说,我第一次的工作开始了。

然而和一个女高中生在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一对一地面面相觑,我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奇妙感觉。

我努力调整自己的思绪,提醒自己她是来访者,我是心理咨询师,然后尽可能地用明快的声音打着招呼:“下午好……”

“下午好。”女高中生口齿清晰地回答后微微鞠了一躬,把脸抬了起来。

病历上写着这个女孩今年十七岁,身高一米五五左右。她胖瘦均匀,运动上装里面系着一条深蓝色的领带,格子裙的裙长至膝上五六厘米处,穿着一双松松垮垮的白色长筒学生袜。

她的头发染成了浅栗色,从披肩的长发中可以看出,是出了学校以后把辫子散开的。

她略圆的脸盘上残留着一部分天真无邪,粘着假睫毛的黑眼圈好像洋娃娃一样圆圆地睁着。

仅从她开朗的外表来看,不会觉得这位姑娘心里有什么特别的烦恼。

说实话,我对十七八岁的女高中生一点也不了解。事实上我只有一个弟弟,可以说和这个年龄的女孩子无缘。

所以眼前这位叫片山夏美的女孩心里在想什么,我怎么能知道?不过没准儿这倒是件好事。

因为现在这种新型的心理治疗重点在于,让来访者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苦恼,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只要默默地在旁守护,必要的时候施以援手就可以了。

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倡的“只要把人放在适当的环境下,人们一定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的理论。“来访者中心疗法”就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诞生的。

根据这种理论,我只要积极地参与到她的个人烦恼当中去就可以了,并不需要给她指导。在她打开心扉、说出各种烦恼的时候,默默地守护着她摆脱烦恼、重新站起来就万事大吉了。

在这点上,冰见子医生也是这样指导我的,如此一来,我现在应该做的就是使她放松下来,并使她一点点进入到想要自我倾诉的情绪中去。

所以我若无其事地说道:“可以的话,你在这儿躺下,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好吗?”

女高中生听到我的话,向床上看了看,一言不发。

的确,忽然被要求躺在床上,对年轻的女孩子来说,感到困惑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时我用床头上的摇把,把床头摇起来一些,又在床尾放上了一条毛巾被。

“你随便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好好地休息一下吧。”

女高中生似乎总算接受了我的建议,把书包放在床上,慢慢腾腾地躺到了床上。

为了表示不看对方,我把房子里的灯光调暗了一些,开口说道:“你在这儿说的话,我当然不会告诉任何人,你就把我当作一块听人说话的木头,对着说话就行了。”

这是昨天晚上我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台词,女高中生听到这句话,好像偷偷地笑了一下。

现在,女高中生躺在我的眼前。

我坐在她旁边,由于床头微微向上摇起来了,所以她的脸离我很近。

她的脸一开始就稍稍侧向与我相反的方向,我只能看见她的侧脸和浅栗色头发之间露出的白色耳朵,以及略微隆起的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