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6章 两害相权(第2/3页)

正在这时他看见陶望龄,袁可立候在一旁。

林延潮知道府衙有事,当下收功,扎着马步站了一会。

待林延潮调匀了呼吸后,当下一名下人奉上香茶,展明加衣。

林延潮拿茶漱口后,吐在痰盂中,将发鬓拢了拢,走到凉亭里坐下,从果盆取了苹果。

这时候苹果没打农药,直接就吃,这时袁可立,陶望龄行至凉亭里,向林延潮奏事。

林延潮拿了公文看了,先是眉头一舒。

原来是下面各县奏事,年初时清点县内丁口,一是准备编排赋役,二是以备秋末造册之事,现在各县已是将人口统计上来。

万历九年造黄册时,归德府一共有户三万七千六百三十三戶口二十八万一千九百五十七口。

待到今年年初时,各县统计上来数字,户一共是三万八千六百三十九户,比万历九年增加了一千零六户。

而丁口则为三十万五千两百八十八口,比万历九年时增加了两万三千三百三十一口。

要知道这是万历九年造的黄册,而万历十年归德府大水,淹死了上万人,然后就是大饥,这时候林延潮刚刚来上任。

而现在万历十二年,归德府的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略有增加,这就是政治清明的象征。

数据可以说明一切。

但林延潮是询问了一句:“下面各县没有胡写吗?或者是将隐匿人口填册?”

明朝人口隐匿很严重,老百姓为了逃役,要么当了流民,要么就是将土地献给有功名的官绅,然后托身于大户的名下。

所以有人估计明末人口,甚至给出了六千万至两亿这样的一个数据。

六千万是在册人口,这是可以肯定的,但两亿就是将官府没有统计的隐匿人口,自己估计一下算进去。

隐匿的人口,不用纳税,但也没有田产屋产,也无法考功名。以林延潮估计归德府没有在册的人口,最少有十几万,这数据丝毫也不夸张。

当然作为官员,林延潮也不会强行统计人口,这可是很得罪人的事。

听林延潮质询,袁可立回禀道:“统计丁口,是为了重造黄册,入了黄册就要纳粮纳役。”

“下面的各县,多报丁口,实没有好处。谈不上为此,讨好府台。”

林延潮闻言点点头。

“还有一事,就是漕运衙门下文,说今年漕船必须在淮安过淮勘验后,方许北上。”

林延潮听到这里,不由哼了一声。

去年贾鲁河淤塞,归德府的漕船无法起运,所以林延潮变了方子,让本府的漕兵空船至临清,再从临清买粮北上。

结果事后被河道总督李子华参了一本,虽说奏章被申时行压了下来,但是朝廷今年下令至漕运衙门,让所有黄河以南的粮船都必须至淮安勘验过,方允许北上,不许再搞这样半途买粮的事,以免扰乱临清的粮价。

李子华明明是河道总督,居然管起漕运的事来,这等狗拿耗子,就是为了恶心林延潮一下。

林延潮不由心想,李子华看你在河道总督的任上还能得意多久。

随即林延潮心想,自己动怒,又是不合申时行交代戒气戒斗的话。

于是林延潮道:“知道了,先将此事知会下面。”

陶望龄道:“老师,看来我们一定要在七月之前将贾鲁河疏通,让漕船北上,否则耽误了漕期,必会被户部问责。”

林延潮点点头道:“为官者功莫大于治河,政莫重于漕运。此言何解?治河是功绩,漕运是本分。治河得力那是有功,而漕运办好了,朝廷不会赏你,办差了,就要丢乌纱帽。”

“现在为师两样皆占,真是成王败寇。何况为师之前还在奏章上向天子言明,要让归德府三年内大治,眼下朝堂上不知多少人在等着看本府的笑话,你们说我是不是作茧自缚。”

听林延潮之言,陶望龄,袁可立二人不由莞尔。

林延潮看了二人道:“还笑?”

陶,袁二人皆道不敢。

然后林延潮又看下一封公文。才看了一半,林延潮眉头已是皱起。

林延潮问道:“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怎么扎堆了在贾鲁河边买田?本府三令五申,尔等不可将打坝淤地的事泄露出去,为何还是走了风声?”

见林延潮面色肃然。

袁可立道:“学生查探过了,从各县上的公文来看,确实有部分田契买卖是在打坝淤地的政令下申之前签订的,这些人有的是早想买了,竟意外捡了便宜,还有的则是不知从哪里得到了风声,但其余七成都是在官府政令之日附近签立的。”

“他们有的说,是田主欠了他们的钱,田租,要以田抵债,有的是祖产,兄弟妯娌争讼,还有的说忘了在官府登记造册,甚至有的人就是要明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