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8章 文教也是事功(第2/3页)

“放肆,孙老头睁大你的狗眼,这位是今科状元,还不跪迎。”匠户里甲大声喝道。

听了是状元公,刻坊里匠人都是放下手头之事,来至林延潮面前跪成一排。

那老翁颤栗地道:“小人孙有功,是刻坊匠工,本以为状元公要迟个几日才到,但没料到今日就来了,小人未能远迎,还请状元公恕罪。”

林延潮笑着道:“老人家无妨,我先来看一看。”

林延潮来前就听说了,这刻坊属于匠户。

明朝的户籍份三等,为匠户,军户,民户。匠户与军户一样都是世袭,祖祖孙孙都要当工匠的,不能从事其他行业。

孙有功这一家原籍浙江海宁,成祖时从海宁至京师为住作匠。

身为住作匠除了每月为朝廷服役十天。其余时日可以自营。至于孙家自营的匠坊,平日都是给书肆印作通俗小说,然后按书页定价。他们采用的是雕版刻书,每页约五百字,一页收白银五钱。

如此《学功堂杂论》一刊刻书只需五两之资。不是说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节约成本吗?怎么到了最后雕版印刷还要比活字印刷便宜这么多。

我莫非穿越错朝代了吗?我大概是来到一个假明朝吧。

林延潮几乎仰天长叹。

林延潮对孙有功道:“起身吧,我来看看你们的雕版与印纸。”

林延潮话说得客气,但几名匠人哪敢轻易起身。

正所谓士农工商,工匠社会地位极低,不说林延潮身为当今状元,就是一名普通读书人,他们也是不敢失礼了。

匠户里甲在旁道:“状元公,还是让他们跪着说话好了。”

林延潮也不刻意坚持,而是问道:“孙有功,你家几口男丁?”

孙有功跪着道:“有三子,长子在司经局应役,老二家里帮我雕书,老三还在蒙学读书,其他人是我请的帮工打打下手。”

孙有功说完,匠户里甲就在那边笑:“孙老头,你家老三还想出息?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不如老老实实给贵人做事,白白将银子投进水里作什么?”

明朝的匠户是可以科举的,中举中进士的人数虽少,但也不是没有。只是身份仅仅限于自身入役的匠户,如那些因罪全家逼为匠户的匠人则是没有资格的。

孙有功听了总甲的讥讽,嗫嚅地道:“咱刻了一辈子书,但书上的字十个里也识不得一两个字,老三将来读书不成,至少也可作个识字的工匠啊。”

林延潮则是没想到孙有功居然不识字。

于是林延潮询问孙有功雕版印刷之事,并将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比对了一下,他终于明白为何雕版印刷仍在明朝大行其道的缘故了。

原来这个时代活字印刷,主要用于私人刻书,尽管刻出来字迹清楚,点划明确,但成本太高了。

而民间如赫赫有名的建阳几个书坊,很多还是采用雕版印刷。

要知明末可是通俗小说兴起的时代,如大家今天看到的某梅,某团之类的小说,都是用雕版印刷一个字一个字刻出来的。

这是为什么?因为通俗小说的读书群,都是市井之流,面向大众读者,所以以盈利为目的,因此要得是便宜实惠,这才采用雕版印刷。当然雕版印刷一向被士大夫阶层诟病为“版纸恶滥”,而且错字又多,所以只能面向普罗大众。

不过在嘉靖隆万年间,雕版印刷也进行了革新。

在嘉靖年间首先是发明了匠体字,所谓匠体字也就是今日宋体字。

宋体字的特点,就是横轻竖重,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匠人雕刻。在宋体字出来前,雕字工一天只能刻两百多字,但之后效率大大提升。

宋体字除了易于雕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学,容易上手。过去刻匠都要能写一手好书法,才能雕版,如此刻出的字才美观啊!否则歪歪扭扭的成什么样子。

但宋体字不同,以方笔刻书,就算不识字的人,叫你临摹总会吧。

当时宋体字一出,有人讽刺这宋体字既非颜体,也非欧体,这叫什么字?这匠人刻得宋体字,几乎千篇一律,仿佛同出于一人之手。

对于保守的士大夫而言,纯粹为了印刷而生横轻竖重,起承转合不带弧度的宋体字,自然是看不惯的,这无疑破坏了书法的美感,被视为恶劣,呆板,甚至是已不成字。

听孙得功说得这里,林延潮却露出一抹讥讽的神色。

历史会证明宋体字活得比谁都好的。

这些士大夫反对的原因,在于“墨守陈规”,“求道不求利”,林延潮不主张这些,事功就是追求功效二字。

除了宋体字,为了逐利,民间的刻坊,对雕版印刷还进行了流水化作业。从过去雕刻一人包办,到刊字匠,刷印匠这等分工流水作业雕字工,如此效率更是提升。而最受诟病的“版纸恶滥”也略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