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缠斗(2)

张令的死令杨松儿一案陷入困境。

杨松儿跟张令借贷,所有字据都在张令手中。张令原本是杨松儿一案最有嫌疑之人,如今他没了,诸般证据失踪,案子愈发艰难。

梁京府和常律寺协同办案,数日后找到张令的姘头小桃。张令被杀当日,小桃一直在酒肆里唱曲儿,没回去过。她早晨出门时张令已经起了,隔壁的两户人家都看见张令送她出门,两人还说了几句话。

张令家中有妻有子,得知张令已死,还死在姘头家中,其妻又哭又骂,乱作一团。她给常律寺提供了一条线索:在张令离家失踪的前一夜,他曾与王百林狠狠吵过一架。

两人都是梁京城中出名的行钱。大瑀民间私贷,有钱民与行钱两种。若放在此案中,李氏与盛可光便是钱民,他们负责出钱,是银钱的主要来源。张令与王百林之流则称“行钱”,行钱有时会与钱民合作,钱民通过行钱来出贷,找到更多急需用钱的借贷之人。

张令大多从平头百姓中寻找借贷者。不识字最好,家中有房、有地、有妻有女,那更是好上加好:借贷的钱大多是还不上的,只能用田契、地契来抵。若这二者都没有,妻女也可用来抵押:鸡儿巷里娼坊众多,转手卖去也能挣一笔。

王百林与张令又有不同,向他借贷的大多是商铺或落魄的官家子弟。他手中出入的钱多,与盛可光来往也更多。盛可光一间接一间地买铺子,不少是没钱还贷的商人用以抵押的。

有张令妻子这个证词,王百林自然成了最有嫌疑之人。他虽然是梁京城中有名的混子,但与不少官家子弟均有来往。梁京府把他请到衙中礼貌一问,张令死时,王百林正在码头。

码头有许多人为他作证,船夫、纤夫,都说王百林在码头等了一整天。据王百林供述,他与张令争吵,是因为两人原本打算清明过后在梁京外城组织一帮人,到列星江北去干活,他俩收取些人头介绍费。江北十二城如今归了北戎,两岸来往仍旧频密,得知十二城如今修筑工事急需人手,他俩便起了这个心思。

可谁料张令姘头小桃此时有了身孕,张令便不肯去了。王百林和他吵了一架后,总算说服了张令。出发当日,他与众人在码头等了一日,愣是不见张令出现。

王百林于是带着众人往张令家中去,所有人都看到王百林如何拍门,如何叫喊,张令媳妇儿如何红肿一双眼睛出来,告诉王百林张令死讯,王百林又是如何痛心疾首,捶胸顿足。

梁京府的结论是:王百林对张令之死毫不知情,即刻释放。

这份结论常律寺拒不接收。盛可亮不便出门主理此事,便让少卿卫岩去负责调查。卫岩平日里对他恭敬谄媚,打发岑融的校尉也尽心尽力,谁料在这关键节点上,竟不肯接受张令之死的调查宗卷。

靳岄却认为卫岩此举十分高明。此案是告到常律寺去的,常律寺与梁京府协同查办,如今常律寺不认可梁京府的结论,这案子便一直卡在了梁京府这儿。卡得越久,声音越小,证据消失得越多,能让盛可亮和梁安崇背地活动的时间也就越长。

诸般事态,一一摆在靳岄面前。最近岑融不怎么过来找他说话,靳岄知道岑融现在也是焦头烂额:他管辖的吏部爆出了买官卖官传闻,朝堂上闹得轰轰烈烈,他也在追查。

岑融命他不必管吏部的事情,全部心力放在杨松儿一案即可。

“杨松儿一案,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难处是常律寺与刑部里,没有我们的人。”靳岄沉吟,“或许是有的,但他们不敢露面。全凭岑融施压,于事无补。”

此时他正与陈霜、游君山夜游。四月春暮夏初,海棠花渐渐落尽,指头大的青杏挂在枝上,花瓣铺落满地,燕子溪成了一条软红的锦带。街坊院落中榴花处处,细柳招摇,莺燕稠鸣。南方的青杏樱桃已经沿街叫卖,桃子李子正是上市时节。

游君山惯常沉默,他总觉得这几日不够安宁,街面上蠢蠢欲动。靳岄没放在心上,陈霜向来与游君山不太对付,但在此事上却与游君山意见一致。无论何时,只要靳岄出门两人必定紧紧跟随。

信步走到清苏里,靳府门前又有卖灯的商贩,但再见不到杨松儿了。游君山买了一盏天灯,那小贩在灯上写了“其天朗朗,其日昭昭”八字。靳岄这回再看,忽然觉得诧异:“你们全都只写这八个字?”

小贩笑道:“那只会这八字,还能写啥?”

靳岄左右看看其他摊贩的字,愈发惊奇:“你们都摹了谁的字?怎么每个人写的天日昭昭,笔势、字法,全都一模一样?”

陈霜这才发现,街上四五个摊子,所有“天日昭昭”竟然都是一样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