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册 第四十六章 死而不朽(第5/18页)

他一怔。是呢,在舞阳君之事上,他从未公然责备过陆皇后,更没有定罪。他只是一味地疑心和冷落。既无定罪,何谈冤枉?他所问非人,李演的梦更是所托非人了。我的回话,相对他愧疚而疑惑的心,实是空洞而准确。他的手慢慢松了下来,一如他的思维已经远远跟不上他此问的初衷。他讷讷道:“是么?”

这一问彻底驱散了我心中仅余的伤感和柔情,我端坐如仪,笑意平和:“陛下累了,才会胡乱做梦。还是再睡一会儿的好。”说罢将他的左手送入被中。

皇帝有些心烦意乱:“朕睡不着……”

我笑道:“那微臣给陛下念书听。”

皇帝叹道:“也好。就念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吧。”

我顿时怔住,不觉一笑。他问道:“笑什么?”

我笑道:“好些年前在景园的时候,夷思皇后政事繁忙之余,也曾命微臣念过《大人赋》。”

皇帝有些意外,仿佛对陆皇后的喜好知之甚少:“原来皇后也喜欢《大人赋》。”

我一面招手命小简拿书来,一面悠然向往:“那时候皇后娘娘正监国,娘娘还问微臣,究竟是做仙人好,还是代陛下牧守天下好。”

皇帝定定地看着我。我只低头翻着司马相如的文集,翻书声似流水,缓缓倾落最后的试探与失望。良久,他力不从心地叹道:“即便是帝王至尊,亦不过是凡人。哪有做仙人快乐逍遥。”说罢转过头,目光向天,坦然无愧,“哪怕朕死了,魂魄也要在天上,好好看着这天下。朕要看太子能不能做一个好皇帝,看着这江山流转,将往何处去?!”

我淡淡道:“太子殿下会是一位明君的。”

皇帝含糊地应了一声。我终于翻到了《大人赋》,再抬头时,他眼角忽然多了一道银丝般的泪痕。他再没有说话,只合目听我念着,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眩眠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乘虚无而上遐兮,超无有而独存。”

念罢,我竟无力合起书,双手一颤,泪滴洇湿了字迹,书与泪一同跌落在地。风贴地吹过,书页自左至右极快地翻过,眼帘中只剩了一页清冷单调的封底。虽然他的泪痕已干,不知为何,我仍是忍不住用帕子擦拭他眼角的皱纹,不为别的,只是抚平他这二十年来的辛劳、疑惑和不平。入宫十年有余,这是我唯一能给他,也给自己的平和与温存。

午后,皇帝陷入昏迷,半夜,已至弥留。所有的妃嫔女官和皇子、公主都坐在寝殿外的暖阁中候旨。小皇子和小公主熬不住困,都在母亲怀中睡了过去。为了避免遇见华阳公主,我独自在小书房中等候。寝殿中龙榻前只有尚太后、太子高曜、宰相白子琪、御史大夫施哲和小简等一班宫人守候。

北窗大开着,风灌了进来,冰冷刺骨,像那一夜我潜入守坤宫看望慎妃时益园中掠过枯树梢的风。天快亮时,我忽然听见高曜和群臣放声痛哭。小简退入暖阁,嘶声长哭,哀戚道:“陛下驾崩了……”接着暖阁里传出女人的啜泣,夹杂着几个小儿被吵醒后懵懂不悦的啼哭。

我在窗前呆站着,并没有流泪。听说人死后,灵魂无所不知。他应该已经知道当年的真相了,恐怕我将要迎接更深的噩梦。倘若真是如此,我宁愿在梦中,永不醒来。因为只有在梦中,我才能披露一切的虚伪和恶行,向他痛哭忏悔我的罪。然而我知道,就算我在梦中忏悔千万次,醒来之后,我仍旧是一个罪人。永世不得安宁。

景德元年腊月十八,皇帝高思谚驾崩,终年三十六岁。

注释:

[1]《孟子·离娄下》:“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2]《道德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3]《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魏书·列传第五十二·郭祚传》:“祚表曰:‘萧衍狂悖,擅断川渎,役苦民劳,危亡已兆。然古谚有之,“敌不可纵”。夫以一酌之水,或为不测之渊﹔如不时灭,恐同原草。’”

[5]《春秋左传·桓公元年至十八年》:“于是齐人侵鲁疆,疆吏来告,公曰:‘疆场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姑尽所备焉。事至而战,又何谒焉?’”

[6]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7]王符《潜夫论》:“人天情通,气感相和,善恶相徵,异端变化。圣人运之,若御舟车,作民精神,莫能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