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册 第三十二章 民劳不怨(第3/4页)

我欠身道:“微臣惯了,陛下恕罪。”

皇帝续道:“当时朕下令,谏者杀无赦。弘阳郡王跪在帐外,苦苦哀求不要班师。朕当时病得昏头昏脑,怀疑他要等朕病死在军中,他好即位,或者待朕回京,他好独自统领三军。为此,朕狠狠赏了他一顿军棍。”我明知高曜无恙,仍不禁屏息凝视,他笑笑,“幸而行刑的军士不过装个样子,否则朕要后悔终生了。”

皇帝重病,怀疑高曜有阵前即位的野心。既动了刑,既是“杀无赦”,又怎会下旨只赏一顿军棍?分明是九死一生,他却说得轻描淡写。我心头一颤,不禁酸鼻。只听他接着道:“朕的身子不行了,也该立太子了。你说,该立谁?”

有高曜咨询在先,皇帝的这一问似是顺理成章。我笑道:“陛下在问微臣么?”

皇帝道:“不错。朕在问你。”

我于袖中攥紧了双拳,淡淡一笑:“自然是弘阳郡王殿下。”

皇帝道:“为何?”

我答道:“弘阳郡王最为年长,仁孝睿智之名远播八方,又有抚军之功。诸皇子之中,谁能比得?”

皇帝道:“你倒不想晅儿做太子么?”

我笑道:“陛下只问微臣该不该,并没有问微臣想不想。”

皇帝失笑:“也罢。那朕问你,若论私心,你想不想?”

我悠然望远,将手伸出伞下。雪花清凉,一片片沁入掌心,握紧了,是潮湿的虚冷:“若论私心,微臣曾是弘阳郡王殿下的侍读,陪伴殿下的日子远胜于四皇子。”

皇帝一怔,笑道:“荀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177]。你犯忌讳了。”

我叹道:“是。只是陛下圣询,微臣不敢不据实以答。”

皇帝道:“朕本来是想让弘阳郡王监国的,随朕出征的主意是你给他出的吧?”

我清冷一笑,反问他:“陛下准殿下以吏部侍郎的身份来青州处置一桩小小的盐案,难道不是默准殿下来寿光看微臣么?”

皇帝笑叹:“罢了。若不是他冒死进谏,朕也不能来泰山封禅。朕只是怕他即位后,会优待逆党。”

我淡淡道:“世间已无骁王,骁王党也寥寥无几,就由着新帝竖恩,也未尝不可。何况,恕微臣直言,陛下将信王长女顺阳县主许配给朱云,何尝没有敦睦亲亲之意?”

皇帝笑道:“朕倒是想嫁个女儿给他,只是宗室女中,唯有顺阳适龄罢了。”说罢凝眸半晌,又道,“这一年多,你赌气也够了,随朕回宫吧。”

我送皇帝走到村西的渡头,两艘三桅大船收了帆静静等着。乍看无人,却隐现甲胄刀戟之光。村民围了数层,笼着袖子,伸长脖子,好奇地议论着。

他才漫步一会儿就有疲累不胜之态,说话带着喘息:“朕回去就下旨让你官复原职,你早些回京。御书房一大堆的奏疏等着你。”

我屈一屈膝,低声道:“是。请陛下保重龙体。”

没有风,漫天飘雪中,船去得平稳而缓慢。我在水边站着,一动不动。众人虽然好奇,却无人敢上前探问,站了一会儿,终于都散了。我正要回去,一个红衣小儿走到我面前,黑漆漆的眼珠闪着清亮的雪光,她娇声道:“玉机姑姑,那个人是皇帝老爷么?”

我一奇,不禁弯腰笑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女孩笑道:“才刚我听爹爹说的,爹爹刚刚从泰山回来,他说那就是皇帝老爷。”

想是她父亲在泰山观看封禅大典,所以见过皇帝。我愈加好奇:“你爹爹离得那么远,也能看清皇帝老爷的模样?”

小女孩道:“我爹爹的眼睛可好了,可看清楚对岸的一只蚂蚁!”

绿萼顿时笑了出来。我笑道:“是皇帝老爷,那又如何呢?”

小女孩歪着脑袋认真道:“爹爹说,皇帝老爷去过的地方都可以免交一年的钱粮。这样,咱们家今年就有余粮,娘亲就能生小弟弟和小妹妹养了。”

绿萼的笑容顿时沉寂。我抚着小女孩冻得通红的小脸蛋:“以后天下太平,再不会征那么多钱粮了。回去告诉你爹爹,让他放心地养小弟弟和小妹妹。”

忽听远处有人在喊,小女孩大声应了,甜甜一笑,转身向村中跑去。绿萼道:“陛下要打仗,这钱粮兵役可没少征。”

“‘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178]陛下打北燕、打西夏,是为了收复故土,免除异族侵扰,使境内百姓安居乐业。他们会懂的。”我怔怔瞧着小女孩鲜艳而娇嫩的背影,不觉鼻中一酸,“姐姐的晅儿,今年也该有这么大了。”

绿萼屈指一算,笑道:“正是呢,四皇子是咸平十六年生的,今年四岁了。真阳公主也两岁多了,正是有趣的时候。”

河边两行脚印绵延向前,远处的覆了雪,早已模糊不清,近处的历历分明,清晰得近乎寂寞。我拉着绿萼冰冷的手,笑道:“好,这就回宫去看晅儿、真阳和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