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册 第二十三章 未之思也(第4/5页)

太后与皇帝因昌平郡王起争执之事,我早已知道,也曾猜测过。然而猜测毕竟是猜测,我仍旧有些好奇:“母子之间,哪里会真的生气?过一阵子也就好了。”

宜修忍不住道:“大人是不知道,那天陛下说——”忽而醒悟,停了一停,叹息不已,“奴婢还是不说的好,免得大人病中烦恼。”说罢低头饮一口茶,微微出神。

因连日饮药实在太苦,绿萼在花茶中放了许多蜜糖,连我喝了都觉得甜腻得恼人,然而宜修却恍然不觉。我微微一笑,语带讥诮:“玉机已是戴罪之身,还有什么余力烦恼别的?”

宜修愈加忧心忡忡:“其实这一次来,奴婢还有一件要紧事要告诉大人。”

多日不通消息,我刻意淡薄的口吻早已掩饰不住忧心如焚。我立刻问道:“何事?”

宜修道:“是弘阳郡王殿下。殿下还在西北,王府里的李嬷嬷和他素日最亲信的丫头、内监小厮伴当都被抓进了御史台南狱,已经刑审了好些天了。”

既然芳馨等人去了掖庭狱,那弘阳郡王府如何能幸免?高曜、高思谊和我,竟都到了“疾风知劲草”的一步。我一怔,漫不经心道:“知道了。”

宜修诧异道:“大人难道早就知道了么?”

我也懒得掩饰,垂头一笑,低头看新长出的长甲:“猜的。”

宜修的神情由诧异而恍然,由恍然而焦急:“果然太后猜得不错。大人深夜被召进景园,重病之下被遣回京。大人一定知道其中的隐情!”

眉间带着最恭顺的笑意,心中却冷若寒霜。这才是太后派宜修亲自来的真正用意。所谓探病,不过是托词,“什么隐情?”

宜修道:“陛下究竟为什么非要置昌平王爷于死地,为什么要审问弘阳郡王府的婢仆?芳馨和小钱等人为什么又进了掖庭属?大人一定知道。”

我淡淡一笑道:“姑姑既知芳馨姑姑和小钱进了掖庭属,便知道玉机身在局中,有难言之隐。”

宜修道:“奴婢知道大人怕泄露机密,罪加一等。但请大人顾念太后——”

我打断她:“姑姑不必再问,恕玉机无可奉告。”

宜修道:“大人不肯直说也罢,只是太后实在担忧,大人好歹教太后知道从何处寻知。大人放心,太后绝不会教圣上知晓的。”

“绝不会教圣上知晓”,有睿平郡王食言在先,如今我谁也不信。于是欠身道:“太后恕罪。或有一日,整个天下都会知晓此事,姑姑耐心等一等便是了。”

宜修一怔,垂头叹道:“既如此,奴婢便也不多问了。”说着侧过头,目光忽而变得冷酷,“其实若大人实在担心芳馨,太后可命掖庭属手下留情,或者……立刻放出来也是可以的。”

我暗自冷笑。太后之所以命宜修在芳馨入狱七八日后才来看我,因芳馨奉圣命入狱受刑已有好些时日,太后此时就算命掖庭属放人,皇帝也未必会说什么。她可以命掖庭属手下留情,也可以命掖庭属加紧刑讯,甚至夺取他们的性命。为了昌平郡王高思谊,母子三人交相逼迫。

我的心头几乎要沁下毒血。权衡片刻,我淡淡道:“姑姑只管往事情的源头去寻,就能寻出答案。”

宜修倾身道:“源头?”

我不看她:“难道姑姑不知道事情的源头在何处么?派人去问一问,定能知晓。”

宜修追问:“问谁?”

我叹道:“谁在那里便问谁,姑姑认得谁便问谁。”宜修还要再问,我忙道,“姑姑就这样回太后,太后一定会知道的。”说罢端起了茶盏。

宜修一怔,只得收敛锋芒:“是,奴婢定如实回禀太后。奴婢告退,还请大人多多保重。”说罢起身,缓缓退到门边,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大礼。我甚是恼怒,本不想再理会她。然而念及玉枢,我又不得不唤住她:“姑姑且慢!”

宜修道:“大人还有什么吩咐?”

我起身还了一礼:“忘记请教姑姑,婉妃娘娘好么?”

宜修笑道:“大人放心,婉妃娘娘很好。沉香榭每日赏赐不断,且圣上只要一有空闲,就亲自去看望。娘娘的胎也很安稳。”

我心下甚慰,眼眶一热:“那就好。多谢姑姑。”

宜修道:“有娘娘和腹中的小皇子在,大人眼下的困境一定会迎刃而解。”说着刻意放缓了口气,“芳馨和小钱也定能好端端地出来。”

我默默看着她,要从她脸上辨出真伪。宜修脸一红,垂头不语。强烈的日光透过明纱软帘扑在她的背上,她的面孔有别样的温润与柔和,迥异于方才的冷酷与狰狞。宜修亦只是奉命行事,我又何必怨她?

我起身道:“我送姑姑出去。”宜修道了谢,由我送到廊下。

我目送宜修消失在凤尾竹照壁后,又呆站了好一会儿。心中生出从未有过的嫌恶与倦意,似一场大火过后,满眼的焦黑与枯骨。再向前一步,会是什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