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 第三章 去之不易(第2/5页)

我呆立良久,直到她过了桥,方回转身子。绿萼轻声道:“于大人已经瞧不见了,咱们也回去吧。”

我扶着绿萼,蹒跚向东。天虽晴了,风却更冷。我又想起我入宫前的那个冬天,长公主府中那条冷风回旋的甬道。当时,尚有一只温暖有力的右手托住我摇摇欲坠的身子。如今,真的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会有了。

我只有我自己。而已。

午间起身,听芳馨说太后已去桂园哭过。抚着长发的手顿时垂落在锦被上,我呆坐在帐中良久不语。芳馨取过棉袄披在我肩上,神色凄然。她的脸上亦有泪痕,“奴婢刚才去桂园瞧过了,太后悲愤交加。口口声声说,倘若皇太子殿下与义阳公主都没有习过武,或许便没有这样胆大。她老人家当场折断了佩剑,向天起誓,从此再不练剑。吓得邢姑娘脸都青了。”

我披衣下床,坐在妆台前。一夜没有合眼,眼帘黄肿,眼中血丝蔓延。眼前一只玫瑰缠丝金环暗光朦胧,愈发照得我面如焦土。一转眼只见头顶银光一闪,一根半寸长的白发如戟竖立,又如一支白旗在风中虚弱地展开。我伸手到头顶摸索,芳馨却已瞧见:“姑娘要拔去么?”

我叹道:“不必了。”说着微微侧头,查看眼角和面颊。蓦然一惊,三年前,在空旷的东偏殿中,慎嫔也曾在昏暗的灯光下,侧头查看自己的容颜。原来,我的生命还不曾绽放,就已经枯萎了。

芳馨小心道:“奴婢梳头的时候小心藏起来,便不会有人瞧见了。”

我淡然道:“瞧见又如何?随它吧。”

芳馨道:“这都是姑娘素日用心太过。依奴婢看,于大人能救则救,救不了,也实在怨不着姑娘。”

我叹道:“我倒是想救,只是束手无策。这件事若让皇后处置,她大约会从轻发落。可是陛下那里,就很难说了。”

芳馨道:“姑娘自打进宫,与陛下说的话,十个指头就能数过来……”

镜中的我,令人不忍卒睹。如秋风扫过的树梢,脆生生的叶子霎时转黄。容颜的衰败,原来这样快。我扭过头去:“再难,也要想法子。只怕我这副未老先衰的模样,只会令他厌恶。”

芳馨忙宽慰道:“姑娘还年轻,好好将养几日也就好了。况且如今这个样子,只是太累了,哪里就谈得上未老先衰?姑娘为于大人憔悴成这般模样,奴婢看着也心疼。”

她当然不知道我的悲愤失意、伤心绝望,并不是因为锦素,我也不愿再说。说又何益!“是人都会老,又何必为皮囊烦恼。更衣,我要去桂园。这副失魂落魄的模样去,正好。”

在汴河的桥上,恰好遇见高曜带了芸儿与小东子等人从桂园出来。高曜一身素服,眼睛又红又肿,脸上泪痕阑干。我忙上前行礼,高曜道:“姐姐不必多礼。”

我问道:“殿下从清凉寺回来,怎么不多歇会儿?”

高曜道:“皇太子哥哥突然走了,孤怎能安睡?皇太子哥哥仁勇,待孤也好,孤……”说着又低头落泪。高显和高曜自幼一同长大,又在同一日分别被册封为皇太子和弘阳郡王,感情甚笃。高曜的谦逊、感恩与悲痛,正是君臣之义、兄弟之情最适宜的注脚。

高曜回头对芸儿道:“你们先过桥等孤。”

芸儿屈膝行礼,带领众人疾步过桥。芳馨也退了下去。高曜待他们都走远了,方指着汴河流淌的方向道:“太子哥哥夜半坠楼,显是夜晚侍疾的奴婢疏忽所致。幸而姐姐提醒了孤,若昨夜是孤在侍疾,恐怕倒转金沙池和汴河的水浇在头上,也洗不净嫌疑。多谢姐姐。”

瞬息之间,高曜脸上的悲戚消失了大半。我忙道:“殿下不必言谢,清者自清。”

高曜的面孔被冰雪映得苍白:“现下有坚冰覆盖,纵然自濯,也要等到春天。酷寒之下,万物萧索。孤怕等不得。”

我微笑道:“殿下不必多想,殿下如今这样,就很好。”

高曜凝视着我的面孔道:“姐姐的脸色怎么这样不好?”

我抚一抚面颊道:“这些天接连变故,谁又好了?”

高曜道:“姐姐要多多保重才是。”

我忙道:“多谢殿下关怀。殿下才从清凉寺回来,也要多歇息。”

高曜微微一笑,指着远处的梅林道:“每年花匠是不是都要修整梅林?”

太多的伤痛已麻木了我的知觉,我一时不解:“不错。”

高曜道:“倘若有花匠一不小心修去了主枝,那该如何?”

他的话如一根灼热的钢针轻轻一点,倏忽化去了我心头的寒冰。我于袖中攥紧十指:“主枝和旁枝,也只是相对而言。”

高曜道:“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几也。”[6]

我合目道:“相时而动,自是好的。只是情势复杂,殿下也当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