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第3/4页)

而贾赦因着方才听见庄子上两人的谈话,现下却差不多将此案的逻辑捋清了:德州仓失火果然是人为,只是贾赦刚开始猜错了对方如此行事的目的。初时,贾赦以为德州仓的案子,是为了转移朝廷调查平安州和山海关案子的注意力的。现下看来,敌人要比自己想象的算计得更深远。

德州仓的案子,不仅是要分散朝廷的注意力,而且是要将山海关和平安州的案子画上句号。平安州和上海关的案子,是因为贾代善多年之前,在保定沈家埋了一颗钉子偶然掀开的。但是掀开之后,此案不但牵连极大,还关系到江山社稷,朝廷必然彻查到底。

这两桩大案还未审结的时候,德州仓失火,无论是谁,都会将德州仓的案子和平安州、山海关联系起来。此案是逆贼的最后挣扎也好,分散朝廷力量也罢,朝廷必然会将德州仓的案子作为继续彻查平安州、山海关大案的线索,顺藤摸瓜。

而这个时候,背后之人就可以利用德州仓的案子对朝廷有所误导,为山海关、平安州的案子画上句号了。而这个画句号的重要证人,只怕就是司徒境。司徒境够身份,也够分量,最重要的是,景怀帝足够信任他。

司徒境贵为皇子,是受景怀帝委派,办理德州仓案子的总揽,若让司徒境瞧见什么眼见为实的证据,抓出德州仓案的主谋,那么平安州、山海关的案子,也可以最终定案了。这个将最终证据摊开给司徒境看的地方,就在德州城北十里外的老君庙。

贾赦可以肯定,无论明日天明之后老君庙发生什么事,都一定会十分逼真,会让司徒境对自己查到幕后主使这件事深信不疑,但司徒境看见的,一定不会是真相。

吕家庄内的逆贼出发之前,有人告诉他们穿上软甲,软甲是在老君庙接头的信物,那么这些软甲有什么重要意义?或者是有哪个亲王府的标记?

贾赦思路越发清晰,也不禁有些出冷汗。好深的心机,好周详的计划。若非自己恰好身怀风异能,救了在桅杆上打令旗的柳萱。就算柳萱依旧悍勇,能跃上桅杆发号施令,只要柳萱死在对方乱箭之下。船队中司徒境早就不见踪迹,石光珠是个难堪大任的蠢货,柳萱一死,朝廷军必然大乱。

木船容易着火,朝廷船队被叛军一火攻,只怕必然是要大败的。然后叛军从容撤退,穿着所谓的软甲去老君庙羊入虎口。司徒境捉拿了这一干叛军,案子自然就破了,对朝廷而言幕后主使也有了;对六皇子而言,立了一件大功劳,不下于在山海关出风头的司徒均;对真正的幕后主使而言,有了替死鬼,又可以隐藏到幕后了,当真皆大欢喜。

一面奔一面想,贾赦定下计来,道:“柳校尉,等会儿我到叛军前面拦截住他们,你在后方捉几个叛军,是死是活皆不要紧,剥了其身上的软甲,便飞速回京,只将软甲交给皇上,将这一行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告知皇上,其他什么都不要管。”

柳萱对贾赦十分佩服,知道贾赦如此安排必有道理,只是他毕竟是此行京营方面的总览,就这样擅离队伍,似有不妥,所以十分犹豫。“这……德州仓的案子就此不管了么?”

贾赦摇头道:“自然要管,只是六皇子突然失踪,只怕其身边有奸人,已经不是你一个校尉领几百人能对付的。六皇子手上有兵符,若是调动受人误导调动地方军队,咱们一个都别想活着回京。”

柳萱大吃一惊,道:“我们都替朝廷办事,从无二心,怎会如此?”

贾赦对自己的推测虽无十成把握哦,却也就八|九分:那日自己在船上听得一人误导司徒境,叫司徒境以为自己遇到危险。那人不但武功高强,能听见那似有似无的诡哨声,显然还十分得司徒境信任。

司徒境离开船队而未引人起疑,自然是因为司徒境自己愿意跟那人走。那么那人是如何说服司徒境的呢:告诉司徒境,船上有人和叛军勾结,要对他不利,那诡哨声,就是外敌和内应相互联络之用的。司徒境为求自保,命自己的贴身太监扮作自己,他却或是扮作采购或是扮作别的,离开了船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司徒境知道有人跟踪船队后,不下令警戒,而是悄悄逃走。

但是,朝廷船队上京营数百人,龙禁尉三百,加上各部院委派的官员和船工杂役,有千余人。这许多耳目,司徒境暗中离开船队,保不齐总有一二人瞧见。若是这些人平安回京,对起口供来,难免也有叫人瞧出破绽的时候。

所以那鼓动司徒境之人刚开始才大举进攻船队,试图一鼓作气灭了朝廷军。如今他并未得逞,也不知这人行事是否狠辣,若是个心黑的,直接借了司徒境的手用兵符调动当地驻军将船队的京营士兵全部拿下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