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群臣称赞的八贤王,对外的形象一直都很好,在皇三代里,这位也是很多人心目当中的榜样。

当年一废太子之后,皇上让群臣举荐太子,当时八爷就是最得人心的,几乎是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推举,能被人认可到这种程度,在小孩子心目当中就足以被当做榜样了。

至于八爷为什么没能成为太子,小孩子就没办法想的那么深入了,一致的观点大概都是——八爷才能太过。

正是因为才能太过,所以才会遭人忌惮,甚至是皇上也不得不忌惮于有大才能的八爷。

弘时就是皇三代里最最典型的小孩子,没有更多的方式和方法了解朝堂上的事情,在这方面也全然没有什么经验,当然心性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大概只有心性简单的人,才不会往深了去思索。

弘时从阿玛书房出来的时候,表情都是恍惚的,阿玛口中的八叔跟他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样,阿玛说的话,他也愿意去相信,只是耳朵听见的和眼睛看见的差别太大了。

可怜的孩子,现在都不知道该如何抉择好了,私心里,他还是更相信阿玛的,只是不太愿意相信八叔是这样的人。

仍旧坐在书房的四爷,这会儿心里边儿也有些颓然,他都不知道弘时对老八的印象居然会这么好,明明两个人压根就没有怎么接触过。

上辈子的推断并不能全然放到这辈子来,如果连弘时对老八的印象都这么好,那在其他人眼中的老八,不会真的是一位谦恭知礼的贤王吧。

重新去看这辈子的老八,要说能力也是有的,但绝对没有像传言中的那样厉害,不至于厉害到连皇阿玛都需要忌惮老八,只是比较会做人罢了。

借花献佛,慷他人之慨,这些都是老八做惯了的事儿,拿着旁人的东西去给自己换人情,手段虽然有用但并不高明,就像弘时这次的事情一样,里里外外都透露着几分下作。

这辈子追缴户部的欠银,十四并没有参与,就连他也只参与了一半,手段强硬,立场坚决,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也遭了很多的骂名。

当年是有十四替他顶了骂名,这辈子可没人,如果只是遭了骂名那也就罢了,关键是追缴欠银一事并没有上辈子顺利,办到一半的差事就被皇阿玛交给了老八。

老八就特别会做人,不像他这么不好说话,老八在讨债的时候,也还是那个好说话的老八,欠银还不上,那就再往后拖一拖,往后拖一拖还是还不上,那还上一点儿也行……

在这件事情上,老八几乎就像是没有底线一样,国库的银子没能收回来多少,自己的人情却撒得满大清都是,正是基于这些人情,保举老八为太子的人,比上辈子还要多得多。

若是如此都能够被称之为‘贤王’的话,那大清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四爷皱着眉头,从老八身上,从这么多朝臣身上,从皇阿玛身上,从已经被掏空得差不多的国库身上,他几乎可以预见到,这是一个比上辈子还要烂的烂摊子。

没人喜欢收拾烂摊子,即便有这个能力和精力,也绝不会有这个兴趣的。

四爷在椅子上坐了良久,这辈子‘他’背负了那么多的骂名,也被人泼了那么多的污水,仍旧兢兢业业,按照十四弟的话来,他是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干的比驴累,尽可能多的为朝廷,为大清和百姓做些事情。

他这段时间本也是这么想的,他毕竟不是皇帝,作为大清的亲王,他能做的事情不多,如今能选择的也不过是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管好,压根儿就管不到别人。

自己不懈怠、不放弃,也就可以问心无愧了。

但从现在起,他不这么想了。

一个越来越糟糕的烂摊子,不能指望用一根竹杆顶起来,这样虽然会减慢变坏的速度,但不过是延长了这中间的过程罢了,作用不大。

倒不如把这根竹竿也撤了去,让这烂摊子加速倒塌,才能从根子上把腐朽的东西换了,便是换一个摊子,也好过收拾一个烂摊子。

四爷的想法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只同十四弟一个人说了,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能让他全心信任的人本也就这么一个。

胤祯在这些事情上,向来是四哥怎么说,他就怎么做,这回也不例外,甭管四哥是为什么改了主意,反正也不过是换条路走,目的地和初衷都还是一样的。

“粘杆处查的怎么样了,如果这事儿真的是人为而非意外,那倒是正好可以从这件事情上入手,也免得转变过于突兀,引人怀疑。”胤祯提议道。

四爷不怕引人怀疑,除非有像他和十四弟同样经历的人,否则又怎么会猜想到他有这么大转变的原因,就算是猜想到了,那也没什么。

他不过是停下来歇一歇,暂时不想再去做‘坏人’,也不去做像老八那样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