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老八被贬为庶民,之前跟大清的生意往来自然也就没了,商队在事发之后,就再没出现过。

对此,也就只有两个解释了,要么这事儿有老八的参与,所以才能避开的那么及时。

要么就是郭络罗氏已经带着弘旺逃出海了,跟着商队找到了老八,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老八也就没有让自己的商队来大清。

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这生意都是做不成了。

老八被贬为庶人的原因,也就只有平民百姓不知道,在大清的上流圈子里,这事儿并不是秘密,想捂也捂不住。

对于已经出海的直郡王,这事儿并没有瞒着,早在下旨把老八变为庶人的时候,就给直郡王写过信,送信的也是直郡王安排在港口的人,无论是直郡王,还是老八,行踪都神秘的很,连信件的传递靠的都是他们的人。

直郡王毕竟是老爷子的儿子,会有这么一出,也是因为在直郡王和老八之间,老爷子过分偏爱直郡王了。

在跟老八断绝生意往来的第三个月,四爷收到了来自于直郡王的信,当然这并不是第一封信,老爷子驾崩,直郡王就曾经寄来自己手抄的佛经,尽管当时老爷子已经下葬了,可还是将这些佛经烧在老爷子的陵前。

这是在老爷子驾崩之后的第二封来信,之所以特殊,是因为直郡王在信上说要接过老八曾经做的生意。

用他的话来说,老八已经是庶人了,额娘和福晋又犯过如此大错,甚至老爷子的死跟老八有没有关系都不一定。

所以这生意老八是肯定做不成了,倒不如他来做,日后的火枪火药,他也能拿出银子来买,而不是伸手向大清讨要。

四爷也不是不能理解这个大哥的想法,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是老爷子,还是兄弟,对直郡王来说,到底是不一样的。

问老爷子要东西理直气壮,但是问感情没那么深的弟弟要东西,可能就开不了口了。

他之所以有顾虑,几位议政大臣也拿不定主意的原因,还是出在郭络罗氏身上。

先帝的死跟郭络罗氏有着绝对的关系,这样的罪名,光是被贬为庶民可不够,但是一朝逃脱海外,隔着茫茫的大海,想捉人都捉不到。

若是老八不在意父母之死,那郭络罗氏可能还在海的那一边享福呢,就算是老八苛待郭络罗氏,也必然不!不会将郭络罗氏处死,海外成了法外之地。

对于所有的知情人来说,郭络罗氏都是一个极不好的例子,杀了人,犯了罪,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谋划,就可以远走海外,逍遥度日。

而郭络罗氏能出逃,不就是因为有老八的船队。

假使再有人安排行刺,或者是旁的犯罪行为,如果到时候借助直郡王的船队出海,也不是不可能的。

朝廷固然可以加强防范,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漏洞,可能会刺激一些人铤而走险。

但四爷之所以犹豫不决,不是因为顾及跟直郡王的兄弟之情,几位议政大臣跟直郡王的交情就更不怎么深了,他们纠结的原因还在于这其中的巨大利润。

别看户部的银两收回来了,之后又查处了一起贪腐案,收回四十多万两白银,但国库还是不够富有。

全国旱涝不定,赈灾需要银子,修建水利需要银子,修路需要银子,维持军队需要银子……

这上上下下的花销太大了,哪笔银子都不想放过,更别说这还是一笔细水长流的买卖,只要直郡王肯收,大清就会一直有银子赚。

尽管与老八做生意的时候,一年的利润只占大清财政收入的四十分之一,可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胤祯自然是主张大清有自己的船队,就跟前朝那时候一样,到时候海外的生意也能归朝廷掌握,再有郭络罗氏这样外逃的犯人,朝廷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在场的几个人里,胤祯是唯一有这个主张的,旁人不是不知道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子,关键还是没钱,也就没什么可行性,最起码是现在可行性不高。

前朝曾多次出海,每一次的花费都是巨大的,本朝可没有前朝这么富裕。

想要出海,前期的投入是巨大的,不说旁的,就是商船造价就不便宜。

老八和直郡王能出海,那是因为带的东西少,只带了人和粮草过去,至于老八后来建起来的商队,那些船基本上都不是大清的,而是洋人的。

说到这事儿,胤祯还真是挺佩服八哥的,在哪儿都能混得开,能够航海的船,尤其是在这个时代,那是多金贵重要的东西了,八哥竟然也能弄来,而且还组建成了商队。

大清从中获利不小,八哥肯定也赚了不少,如此才越不可能是八哥出了这样的馊!主意。

四爷当上皇帝后最严峻的问题就是缺银子,国库里的银子完全不够花的,先帝当年是拆了西墙补东墙,催还户部欠银的时候,那已经是到了拆都没得拆的地步了,所以才不顾自己仁慈的名声,也要收缴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