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和《警钟》 第二章(第5/6页)

救星出现了。

“米卢莎”(大家这么叫他的大女儿)躺下睡觉时还好好的……半夜醒来突然病了,到早晨便因霍乱死去。过了几天,二女儿也死了;母亲被送进医院,发现她的肺病已到了晚期。

她对他说:“你可记得,你答应过我,在我快死时,告诉我这便是死。现在这是死吗?”

“是的,我的朋友,这是死。”

她又笑了笑,便昏迷不醒,终于死了。23

1 克利西耶夫自首后写了回忆录《经历和反省》,它在经过审查后以《忏悔录》的名义发表。

2 指普希金的《波罗金诺周年纪念》和《致俄罗斯的诽谤者们》等诗,在这些诗中,诗人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因而被认为背离了热爱自由的立场。

3 在俄国和罗马尼亚边境,1867年5月,克利西耶夫便是坐了小船在这儿向俄国的边防检查站自首的。

4 锡特卡和乌纳拉斯卡都是阿留申群岛的小岛,当时属于俄国。

5 我国最用功的青年人最后往往成为彼得拉舍夫斯基的追随者,他们可以说是俄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最年轻的一代。——作者注

6 指尼古拉一世的严酷统治时期(1825—1855)。

7 克利西耶夫的妻子跟随丈夫到了君士坦丁堡,子女都死了,她也于1865年死在罗马尼亚的加拉茨,至死仍相信她的丈夫是忠于革命思想的。赫尔岑显然很同情她,为她写了悼念文章。

8 俄国正教会中的分裂派是在反对官方教会的斗争中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反对教会最高当局规定的仪式,因此又称旧礼仪派。旧礼仪派在偏远地区和下层群众中特别流行,而且往往与他们的社会政治要求结合在一起,因此旧礼仪派中的不少派别带有原始的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想。但总的说来它还是落后和反动的。

9 反正教仪式派和莫罗勘派都属于分裂派,兴起于18世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反对官方教会的礼仪和教会等级制度。

10 旧礼仪派中的一派,兴起于18世纪,主要流行于俄国西北地区。

11 当时属于奥地利的布科维纳地区的一个地方,俄国分裂派教徒聚居之处。

12 恺撒曾把自己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比较,说道:“亚历山大在我这年纪已统治着这么多民族,可是我至今还没有完成辉煌的业绩!”唐·卡洛斯也曾慨叹道:“我已二十三岁,可是为不朽的业绩作出了什么?”瓦季姆·帕谢克也发出过类似的叹息。现在克利西耶夫却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年纪虽轻,已负起了重大的责任,与恺撒等正好相反。这是赫尔岑对克利西耶夫的讽刺,显然,赫尔岑认为,克利西耶夫正是在这种自不量力的野心驱使下走上歧途的。

13 马尔季亚诺夫(1835—1865)是一个农奴出身的知识分子。1862年他来到伦敦,在《警钟》上发表了《致亚历山大二世的信》,又在特鲁布南的书店里出版了《人民与国家》的小册子。马尔季亚诺夫对贵族地主和官僚充满仇恨,但对沙皇抱有幻想,希望沙皇能励精图治,改革政治。正因这样,他于1863年4月自动返回俄国,随即被捕,由最高法院判处五年苦役,终生流放西伯利亚。1865年9月,他病死于伊尔库茨克的监狱中。

14 顿河哥萨克的一支,由分裂派教徒组成。

15 正式名字是:奥西普·谢苗诺维奇·冈察洛夫(1796—1880),哥萨克人,聚居在土耳其的分裂派教徒的领导人之一。他为了反对俄国,与土耳其、波兰流亡者和法国外交界都保持着一定联系,但后来又与俄国政府建立了秘密联系。

16 伊万·克利西耶夫(1840—1864),俄国革命家,赫尔岑和奥加辽夫都十分器重他。他与他的哥哥不同,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成熟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17 波兰流亡者的领导人。

18 波兰流亡者,伯爵,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曾企图在土耳其组织志愿军。

19 巴勒斯坦在古代是一个广大的地区,这里是指俄国。

20 克利西耶夫出于个人的动机,夸大了旧礼仪派在俄国革命中的作用,他的土耳其之行便是由此而来。赫尔岑并不同意他的观点,在与冈察尔谈话之后,更不相信旧礼仪派可以成为革命的可靠同盟者。后来克利西耶夫企图在君士坦丁堡建立自由俄罗斯印刷所,也遭到了旧礼仪派上层的拒绝,这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同时旧礼仪派还向沙皇写了请愿书,表现了与沙皇妥协的意图。这一切使克利西耶夫逐步接受了赫尔岑的观点,但他在对旧礼仪派失望之后,也对整个革命事业失去了信心,这导致了他最后的自首投敌。

21 这是两个在驻波兰的俄国军队中服役的军官,克拉斯诺彼夫采夫参加了1863年波兰人的起义,起义失败后逃亡国外;瓦西里耶夫则因不愿参与镇压波兰起义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