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5/16页)

[460]张叔谦:名元冲,号浮峰,浙江绍兴人,王阳明弟子。

[461]语出《论语·泰伯》。

[462]起复:古代为官者遇父母丧事要停职回家守孝,是谓丁忧;守孝期满复职,即谓起复。

[463]征思田:思即思恩(今广西武鸣县西北)、田即田州(今广西百色市东)。当时少数民族与当地政府发生冲突,王阳明奉命征讨。

[464]天泉桥:王阳明府邸碧霞池上的一座桥,这次谈话也被称作“天泉证道”。

[465]“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四句,即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

[466]自此条起至第三二二条为黄以方所录。

[467]《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有害。

[468]情况不详。

[469]《尚书·说命中》:“知之匪艰,行之惟艰。”意为知道并不难,做到却很难。

[470]《周易·乾卦·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即君子通过学习习得知识,通过问答辨明道理,以宽厚的品德对待他人,以爱人的态度处理事务。

[471]《论语·卫灵公》:“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懂得一个道理却不能以仁德保持它,这样即便知道了但也还是会失去。

[472]陈捷荣先生认为,此处当作“袭义于外”,译文从此说。

[473]《孟子·滕文公上》:“孟子云:‘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474]《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

[475]据邓艾民先生的说法,王阳明可能认为“慎独”“戒惧”偏重于存养本心,而“集义”“博约”偏重于穷理,所以说是一般的功夫。

[476]《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为重视德性而致力于学问,追求广大而穷尽精微,十分高明而通达中庸。

[477]子静:即陆九渊的字。

[478]见性:佛家用语,意为有见于佛性而顿悟。王阳明此处为借用佛家的语词。

[479]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480]《河南程氏遗书》卷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出自《诗经·大雅·旱麓》,原本是形容万物各得其所。《中庸》将其解释为形容大道昭著,此处则理解为天地间的活泼生意。“必有事焉”则是指心体在事物之间运作,周流不息,同样是活泼的生意。

[481]《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82]刚善、刚恶、柔善、柔恶:此为周敦颐对于善恶的区分。周敦颐《通书》:“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

[483]《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484]严滩:西汉末年严光(字子陵)隐居浙江桐庐县富春江边的富春山,后人称此处为严子陵钓台、严滩、子陵滩。

[485]丹朱:尧的儿子,傲慢荒淫,所以尧禅位于舜而不传丹朱。

[486]《中庸》:“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487]语出《周易·系辞上》,意为天道变动不居,不能拘泥于把握固定的模式,只能顺应变化。

[488]《论语·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489]《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490]《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意为细小的桐树、梓树,人如果要它生长,都知道如何去养护它,对于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如何修养,这难道是因为爱护自己的身体还不如爱护桐树、梓树吗?是因为不用脑袋思考的缘故啊!

[491]此篇为钱德洪为《传习录》所写的跋。

[492]居吴时:钱德洪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苏州任教授。

[493]曾子才汉:曾才汉,王阳明弟子,余不详。